长期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公平,在党的十八大中,就重点强调要保障贫困家庭的教育公平,提供助学便利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完善资助体系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可选措施;到了党的十九大,在其报告中提到,扶贫要扶志,同时扶贫要扶智,通过扶志和扶智改善学生家庭贫困状况,这无疑是当下的扶贫新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跟进。下面通过有关案例分析了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和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案例概述
杨某,男,江西籍,脱贫不稳定家庭。性格孤僻,平日独来独往,懒惰,常常迟到旷课,上课睡觉开小差,成绩不理想。辅导员约谈后仍没有明显改善。各任课老师反映该生学习自主性差,不交作业,多次违反教学纪律,学校给予记过处分,杨某处分期间内心失落,期末考试多门不及格。杨某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吊车尾”学生。
二、案例分析
(一)学生个人因素分析
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发现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上没有积极性,认为学校课程学习对未来发展作用不大,急于面对社会,追求眼前利益。对学校相关制度要求不重视,认识不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二)学生家庭因素分析
经过与杨某父亲电话联系,得知母亲突发疾病,医药费用支出较大,家庭在经济上雪上加霜。家中无力支持杨某的日常学习、生活费用。杨某在外承担多份兼职工作,主要依靠晚上完成订单,导致早晨无法按时到课,屡屡迟到旷课,即使按时到课,也表现为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父亲脾气较为暴躁,对杨某要求严格,经常批评指责,很少鼓励认可。杨某对父亲有很强的抵触心理。
(三)学校因素分析
现在学生中,家庭经济好的学生穿用讲究名牌,甚至奢侈品,吃饭方面讲究情调,从而攀比心理,强烈的对比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卑敏感。
(四)社会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眼高手低,不仅缺少自立的能力,而且对周围漠不关心,社会责任感似有似无,“丧”和“颓废”的思潮大行其道,集体观念消失殆尽,心安理得将享受放在第一位,各种“等、靠、要”,得不到就抱怨。贫困生急于进入社会,摆脱家庭,追求独立,却又不能正确评估自身能力,摆不正位置和心态。因专业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只能从事底层工作,以劳动力换取微薄报酬,被社会“大学”“毒打”。
三、主要做法
(一)从经济上精准扶困
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建立科学认定程序,通过“奖、贷、助、勤、补、免”多位一体的资助政策,建立线上线下咨询平台,保障每位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分院十分关心该生情况,主动联系医院解决其母亲看病住院问题。推荐杨某参加校内勤工俭学,并为其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劳动付出换取报酬补贴生活。杨某也在学校的引导下顺利享受了政策扶持,申请国家助学金、“雨露计划”及助学贷款。通过“奖助”解决了“燃眉之急”,稳定了他的情绪,让其安心求学。为进一步开展思想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心理辅导助脱贫
轨道交通学院党总支特别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扶困助学在行动”主题助学活动,实施“怡见青心”朋辈心理辅导计划;开发了“怡见青心”公众号专栏,提升同学咨询的意愿、动力;建立“青声”档案馆、三级(初级、中级、高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班。并由“怡见青心”加油站的心理辅导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思想以及家庭情况,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关注困难学生现状,探索困难学生兴趣,挖掘困难学生优势,重点扶持。
通过开展“心心箱印”“熊熊暖心抱”和“最美笑脸”等系列活动,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感恩图报,拓宽自身发展道路。调动班干部、寝室长,特别是其同寝室的舍友,进行一对一帮扶。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影响,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帮助杨某广交益友,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
(三)开展红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轨道交通学院组织师生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革命烈士纪念馆、小平小道等接受教育,通过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懂得感恩、爱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性格,真正发挥国家资助育人的功能。发挥党团带动作用,并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开展系列资助教育知识竞答、主题演讲、书画展、微视频等活动;开展“红色走读”、社会实践(三下乡)、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行动)等活动,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萍乡市乌岗村、浏市村、莲花县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杨某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交流经验,受益良多。
(四)健全帮扶机制,拓宽就业渠道
为巩固效果,切实保障贫困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轨道党总支班子成员、各相关部室负责人,到专职辅导员,建档立卡贫困生与老师结对,每位老师与2到3名建档立卡贫困生结成一个对子,为结对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
每年轨道学院通过“访企拓岗”“顶岗实习”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供需对接,先后邀请学院领导、南昌轨道集团行业专家,与学生交流职业规划20余场,讲述张桂梅、“新时代赣鄱先锋”等事迹100余场。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努力形成促进毕业生就业和助力用人单位选才的双赢局面。
积极实施贫困学生的就业跟踪,并有效监测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受资助过程及其在校的表现外,密切关注贫困学生初次上岗就自卑、消极等心理,纠正就业认知偏差和调整择业心态,健全择业心理素质,以更好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立足了当今社会中,在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赢得竞争。(五)饮水思源,传递温暖
在此基础上,鼓励杨某积极参加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要知道饮水思源,为社会、为学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杨某先后加入轨道交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新媒体艺术中心、担任班级文体委员,多次成功组织并举办了院校两级活动,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热情助人的行动赢得了身边同学的一致认可;其次,在志愿服务上,杨某多次参加社区公益,带队前往南昌西湖区福利院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工作;带领学院同学前往、社区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共计服务时长600余小时;作为队长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个人获得“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服务了他人,而且锻炼了其个人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杨某担任22级的朋辈导师,为学弟学妹们传授学习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科研、竞赛、学习、思想提升等多方面的问题,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引导、激励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优秀看齐,一起努力奋斗,不断顽强进取。
四、案例处理效果
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工程,经过努力,杨某收获颇丰:后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等荣誉。与此同时,杨某变得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心存感恩,乐于助人,对于即将迈入下一个人生阶段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五、案例启示
本案例获得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转变资助工作理念,从单一的扶贫到“志智双扶”,从简单的经济资助转向为“经济、心理、就业和教育协同资助”,全方位、高品质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个人职业竞争力和个人综合素养,让现在的贫困大学生成为以后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实现自我价值。以上工作的开展也同时要求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将扶贫扶困连同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作者:李希,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李希,女,汉族,硕士,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
标题:精准扶贫情系学子,“志智”双扶促成长 ——辅导员资助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地址:http://www.5e8e.com/gjxw/44148.html
免责声明:中华热线网是一个集采编权、新闻研讨活动以及商业运营等为一体的新闻门户网站,本篇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