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72字,读完约2分钟
张句丽杜英
“水在低处流,人在河上忧愁。 风沙不断,十种九不收。 ”甘宁蒙三省交界处的甘肃景泰,一直面临着耕地困难、土质贫瘠的烦恼。 20世纪60年代景电二期工程后,由于缺乏配套的排水系统,盐水伴随着地下水的上升。 将盐碱窝变为“聚宝盆”成为当地人的期待,是脱贫之道。
距离景泰县往北30公里左右,距离道路右侧稍远的地方有甘肃景泰县的白色无光盐沼国家湿地公园。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干燥的土壤表面,盐结晶凝结形成浅白色,迎着寒冷的北风,只有碱蓬草御寒。
从17年开始,张世渊乘坐景泰县盐碱地鱼塘建设项目顺风车,申请建设养殖渔场,提高了房屋收入,带动了失去周边耕地的村民们。 我们自己联系机器挖池塘,去渔业市场寻找合适的品种,一边学习一边试着调整水质和含氧量。 目前,张世渊的鱼塘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到120亩。
正月四日上午,在与张世渊一起从白墫子国家湿地公园前往盐碱地渔场的途中,记者偶然遇到了另一位渔夫杨顺楷。 两个鱼池之间有一米多宽的碱性排水沟。 有人打来电话说“买几条鲤鱼,在鱼塘等着你哦”,骑着三轮车带着儿子急忙赶过来。
深冬的鱼塘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冰面上布满了细小的盐粒,人不能在冰上自由地行走和滑动。 养鱼人在靠近路边的地方开个冰洞,方便为来买鱼的人捞活鱼。
挖池塘提田,用渔治碱。 在县科技局、畜产局和渔业站的技术指导下,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实验摸索、春秋照顾,两位渔民这几年反复播种鱼苗、控制水质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盐碱地养鱼技术终于成熟,终于到了回归本益的时候了。 目前生活在鱼塘的是草鱼、鲤鱼、鲫鱼,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快速发展的契机,村民们开始计划大水面、多品种养殖。
“明年,我们打算扩建新的鱼塘,引进红鳟鱼、金鳟鱼、鲣鱼等新品种。 现在技术终于成熟,年后要做好大量生产的准备,把在盐碱地种植的鱼送到村民的餐桌上。 ”。
标题:“盐碱鱼送到父老乡亲的餐桌上白墩子探渔人的新春梦想丨新春走基层”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