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30字,读完约11分钟

【中华时报/中华信息网】广州东山,喧闹的繁华街的一边很安静。 春园、简园、逵园和“中共三大”会场,星罗棋布位于t恤孤儿院路、新河浦、培正路一带,时间仿佛在这里固定下来,留下了斑驳的历史印记,这里曾是“共三大”会议的会场和部分代表性住所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东山一带

东山向西不到5公里,在同一个繁华街道的越华路116号大院内,杨家祠的修缮已经接近尾声。 4月30日,这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寺庙将正式开放。 这是珠海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民居,也是杨氏孩子们去广州报考的寓所。

△修缮中的杨家祠

20世纪20年代,华南是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理论家之一的杨勋安在这里大量传达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三大”会议的许多秘密准备工作。

杨家祠的维修引起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专项资金安排在居民安置、周边环境改造、主机维修和陈列布展等方面。 半年来修缮专家组对杨家祠开展了细致的修缮工作。

随着杨家祠的重新启动,与“中国共产党三大”相关的红色记忆逐渐浮现,与广州东山一起修缮了近年来新的春园、简园,诉说着1923年前后广州的革命风云变化。


【杨家祠居然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会议的准备联系人】

在广州越华路商店林立、密密麻麻的居民楼里,隐藏着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祠堂。 也称为“泗儒书房”,以前是坐北朝南的两个祠堂。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杨家祠都蒙着灰尘没有修好,几乎消失在了广州人的视野里。 直到去年修缮南粤古宿场道岐澳古道时,考古学家展开了杨勋安当年学习和革命活动的足迹追溯,这座古老的寺院及其昔日不平凡的红色历史,再次浮出水面。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专家们发现杨勋安寓居杨家祠的1918年至1925年期间,发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几件大事。 包括1923年夏天在广州东山一带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三大”会议。 广州的杨家祠是这次会议的准备联系人。

△修缮中的杨家祠

广州杨家祠的修复工程正式提上日程。 为修复杨家祠,省文物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了由党史、文物、建筑、规划、美术专家组成的修缮专家小组。

广州农讲所6人专家小组成为文物资料征集小组,相继开展了大量史料征集工作,验证了杨勋安和其他早期中共领导人在杨家祠生活、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广创作和革命活动的历史。 他们还对许多杨勋安子孙进行了口述采访。

“从史料上看,杨勋安在杨家祠东厢阁楼的灯下写了大量文案,成为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这一定是最重要的发现。” 农讲所党支部书记黄广宇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为了突显这一重要发现,相关设计单位在保存杨家祠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在修复东栋阁楼的过程中,特意还原了杨勋安挑衅灯的工作场面。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在一套东厢阁楼里

设计师李威告诉记者,这一幕的设计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使用民国的复古桌椅、文具用品,并经常设置明亮的灯,杨勋安虽然离开了,但他创造的价值却像台灯一样燃烧着传播着。

文物征集小组还发现,杨家祠曾是中共广东区委的活动场所,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红色活动基地。 在党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刘少奇、周恩来等常来杨家祠召开会议,指导广东工作。 瞿秋白在这里教过《国际歌》,也教过社会科学。 刘少奇同志在这里报告过京汉铁路罢工的经过……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另外,据杨勋安家族的杨淑珍介绍,1922年,杨家祠挂着“国语讲习所”的招牌,教师是党内的同志,杨勋安是第一教师,教国语发音文字。 实质上,“国语讲习所”是掩护党团组织活动的招牌。

在开放的杨家祠展览会上,观众可以回顾这动荡的历史。


【vr高科技手段“复原”的历史状况】

去年年底,文保和修复专家再次找到杨家祠时,其留存情况令人担忧。 专家们必须依靠墙上陈旧的“广州市注册保护文物单位杨家祠”的牌匾来确定寺庙的位置。

“年老”的祠堂已经消失了,原本前后二进的祠堂只有寥寥的前座。 大门上建了一间小屋作为厨房,祠堂西边只有16平方米空间隔为两个房间,建有阁楼,下面是客厅,祠堂中间建有砖房,一共住着6间房子。

△未修缮的杨家祠内部

在祠东楼,新修的木楼梯通向阁楼,屋顶被强制打开天窗,多根梁和檩条被白蚁蛀蚀空,面临危机。

“被发现时,杨家祠已经是广业集团的家属楼,住户改变了空之间的结构,像“鸠笼”一样,堆积了各种各样的违规。 ”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力想起了第一次看到杨家祠时的情景。

△未修缮的杨家祠内部

今年年初省政府开始了杨家祠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6户居民得到了妥善的配置,修缮工作正式开始。

为了再现杨家祠的历史面貌,专家组从县志中找出杨家祠的平面图,根据回忆录的相关内容、建筑主体内的改建痕迹,结合广府祠的特色,对杨家祠的修缮方案进行评价和调整。

△杨家祠前面的麻石

杨家祠的维修过程运用“刺绣功夫”还原历史。 杨家祠前面的小路下50厘米,埋藏着36块麻石。 如果不是修缮发掘,他们还会在这里“睡觉”。 农讲所文物保护保管部副主任孟育东估计,这些斑驳的青石板是清末民初杨家祠建成时铺的。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将这块麻石放在原位,让所有来杨家祠的游客都能踏上这条历史步道。 ”。 几个月来,修缮队不断调整这些麻石的布置位置,讲究高度、麻石之间的间隙方向。 为了排水顺畅,技术人员暂时翻了36块麻石,统一下调了5厘米。

△瓦工正在清扫杨家祠内部的墙面

在祠堂内部,被住户修补的红蓝相间的墙面经过数十名瓦工的精心敲击、打磨,逐渐恢复平整,红砖纷纷被拆除。 过程看起来简单但费时间,撞到表层坚硬的部分,一平方米需要打扫一两天。

除了“刺绣功夫”之外,修缮队也借助了高科技手段。 今年1月,专家在杨家祠门口意外地发现了相当美丽的以前传来了壁画。 由于历史原因,表层有可能涂布了乳胶漆等污染物,给壁画的修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文保工作人员正在修复壁画

为了尽快展示壁画的图案,文保人员在壁画表面涂上显影液,会出现底层壁画的图案,但效果太短,不到几天就会变暗。

“还是应该先清除表层的污染物”技术负责人傅英毅想到了微粒喷射技术。 该技术在其他领域得到普遍应用,但还处于修复文物的尝试阶段。

△文保业者正在用微粒喷射技术清洗壁画

在杨家祠门口临时搭建的近2米高的脚手架上,文保工作人员手拿圆珠笔常规粗细的管子,眼神牢牢盯着到毫米的壁画细节,手腕触摸壁画,控制微粒的喷射力,同时将壁画的部分污染物 天黑后,2~3名文保工作人员轮换,一般只能打扫0.5平方米的壁画。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该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调节压力值、距离等参数还很慢。 清洗表层并不能伤害壁画本身,”傅英毅说。

△经初步冲洗的壁画《雁塔题名》

杨家祠门前的两幅壁画现已展现真容,画上题字就清晰可见,分别是《东波笠屐》和《雁塔题名》。 很多旧壁画无法证明出处,多为春夏秋冬和父母主题的壁画,与此相对,杨家祠的壁画不仅来源确定,主题素材还与学业相关,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经初步冲洗的壁画“东坡笠屐”

经广州艺术博物院研究员翁泽文初步考证,《雁塔题名》为清末民初广府壁画画师陈灼文所写,“雁塔题名”为古代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及其代称。 画面,一半高峰和一半小山的落差突出画师的创意,方法以光晕为主,凉亭和村落的布局有空之间的感觉,有柔和的文人气息。 《东坡笠屐》描绘了南方湿润清秀的风景,意境深远。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傅英毅的团队对比壁画风化严重模糊的部分进行重点修复,用显影液使颜色更清晰。

根据曹力的说法,杨家祠是清代祠堂:“一般文物建筑的修缮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大纲,强调建筑属性,对于红色古迹来说,重视这座建筑物的人物和事件等历史新闻,而不是只追求‘修理旧物’。”

△修缮中的杨家祠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杨家祠的草坪和后座等建筑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佗前座。 为了让今天的观众更加感受历史,在修复的过程中,通过寺院北壁上用写实绘画和vr表现的假想手段,“还原”了杨家祠后座和邻接天花板的原貌。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宿道研究中心的陈丽瑜、钟鼎等6名研究员,耗费数月设计梯子型虚拟视觉空间,观众站在1米深的空间,戴上vr眼镜后,表示:“艺术+科技


【1923年广州打捞红色记忆】

随着杨家祠的修复开放和东山街区一带中共三大会址相关红色遗迹的修复,1923年广州红色记忆的布局逐渐完善。

现在进入东山新河浦,红砖碧瓦,树影婆娑。 在t恤孤立院路的民国洋房掩体间,中国共产党三大会址纪念馆尤为突出。 馆前有一个小遗址广场,楚门的红色大理石墙下,放着两条长长的沟,上面装着透视玻璃,考古发掘的会场建筑的根基还清晰可见,诉说着这庄严的历史。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近年来,中共三大会址附近的春园、逵园、简园三大华侨园相继修复。 曹力写了《1923,从杨家祠到衬衫孤儿院后街31号》(可以点击查看)的考证文,运用文物考古和史料相互证明的做法,重新探讨了1923年前后广州的革命风云。

曹力认为,当时作为“中国共产党三大”会议代表住所的春园,在1923年左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山安静,华侨众多,所以不太受关注,党的领导大多在这里工作。 “中共三大”后,苏联顾问也住在春园,廖仲恺经常晚上在春园开会。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现在,春园用“修理旧物”的方法再现了领导的客厅和卧室等本来的样子,成为有名的红色观光地。

去年,位于培正路13号的简园也完成了整修。 据曹力考证,1923年,谭延闿跟随孙中山来到广州,简园成为谭延闿的公馆。 “中共三大”期间,毛泽东多次赴简园访问谭延闿,支持国共合作,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现在简园焕然一新,白黄相间的主楼古雅庄重。 修缮中,考古学家在后院墙上发现了厚厚的旧砖,规格发生了变化,推测为越秀山明代的城墙砖。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大规模拆除旧城墙、开辟新城区的工程进入高潮。 史料上说:“东山地区许多华侨的大宅正在附近寻找从大东门一带购买卸下的城砖作为建材。 简单园用的可能是这些城砖。 ”

在史料的整理中,曹力观察到了特殊的线索。 参与建简园的建筑工人在1972年接受采访时表示,简园当年由广州发昌建筑店建造,建简园剩下的材料在逵园南侧建造了民居。 这座民居是后来被日军炸毁的“中国共产党三大”会议的旧址。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这个发现回答了长期以来的疑问。 会议旧址为什么和周边洋馆的华侨家这么不同,只是两层砖造的普通房子。 ”。 曹力很高兴。

据她介绍,简园的历史还有很多谜团,研究还在继续进行,展会结束后还可以考虑进行预约开放。

史迹的修复,也是提振历史的过程。 如今,结构清晰、情节依然存在的东山历史街区,覆盖了地下隐藏的“中共三大”会议旧址,修缮了新的杨家祠,共同记录了上世纪20年代革命浪潮汹涌、形势多变的时代。 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正在增加,等待着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们纷纷阐明。 (资料来源:南方日报)

“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标题:“两百年的广州杨家祠重获“新生” ,1923年的广州发生了什么?”

地址:http://www.5e8e.com/zhjyzx/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