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4字,读完约4分钟
多层石棺葬内的遗骸为什么千年不腐烂
最近,在云南丽江西北,以距离金沙江约3公里的玉龙县大具乡为都村,人们改建为都中学球场时,有了惊人的发现。
在场地平整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挖掘石棺。 经过玉龙县文物管理员实地考察、勘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派员实地考察,地表下有墓葬露,深度不等,出土了单耳陶罐、海贝、小件铜器等,初步评价了墓地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
最奇怪的是,这个墓群的墓穴有多层葬的优势。 以12号坑为例,上下分为4层,墓内颅骨数量达到19个。 然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这些遗骸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这样的埋葬形式会揭示那些秘密吗? 从遗骨和陪葬品的细节又能解读那些新闻吗? 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主持此次考古发掘的组长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闵锐研究员。
群各层埋葬比较完整的骨灰
闵锐表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7月上旬启动了都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墓地范围内的各种历史文化新闻。 截至8月15日,已清理完毕的墓葬共计62座,有长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的竖孔土坑和石棺墓4种墓葬类型。
在一个坟墓中分层埋葬是这个墓地的优势,这个坟墓埋葬群的每一层都有比较完整的骨灰,其周边还放置着一点二次埋葬的人骨。 另一层也是一两个完美的遗骸,而且周边放着几个人的头骨或骨灰。 这个埋葬习惯是在云南省首次发现的。 闵锐告诉记者,各层坟墓的主人和周围遗骸的关系还没有得到确认。 最初的推测是,那不是多层埋葬,而是每一层先埋葬一个身体。 埋葬后几年,再埋一个尸体。 在不同的阶层之间,时间间隔不会太长。 这可能与当时当地的葬礼习俗有关。
遗骸完整保留或与土壤酸性有关
闵锐发现于中国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石棺葬形式较为普遍,包括金沙江在内的四川岷江、安宁河、青衣江流域,以及中国华北和东北。
现在发现,石棺葬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应该是云南最晚到达东汉的。 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发现石棺葬,还有期发现立式土坑墓,还有木棺。 在为都墓群中,并不是所有的坟墓都使用石棺。 闵锐解释说。
在这个墓群中,遗骸和头骨被完全保存,受益于当地沙质土层和土壤的低酸性。 历经数千年不烂的骸骨,可以留下前人众多的古dna新闻,留待专家后期解读。
土壤酸性大的话,几十年内身体的骨骼可能会被腐蚀。 可能只剩下陶罐之类的东西了。 当地土壤的酸性可能很小。 遗骸留得这么好。 闵锐表示,目前这些遗骸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他们将邀请人体骨骼研究和古dna专家参与后期工作。
科学断代为石棺葬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都古墓群面积约2500平方米,也是金沙江河谷近年来发现的最大规模墓葬,掩埋了该地区大型墓葬群考古发掘的空白色。 通过对地层压力打破关系的综合研究述评,初步认定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群。 闵锐研究员表示,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香格里拉克乡墓地进行人骨标本的年代测定,玉龙县大具乡和上游地区出土了较为成熟的青铜器和许多遗存。
这次考古发现的陪葬品不多,有单、双耳陶罐、陶纺轮、海贝、石饰珠、铜项饰、小铜镯等装饰品。 但是,从这些珠宝的加工、制作来看,当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闵锐说,比如石质小饰品的加工不仅比较精巧、小型,而且很薄,钻头也很匀称,证明了当时的技术还很精湛。 另外,贝类也挖出了一点。 从遗骨脖子的位置和放置在贝器上的钻头来看,可能是主人挂在胸部的串饰,不是作为硬币使用的。
这次各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和方形的住宅区,初步评价为条栏式的住宅区。 遗迹中也有灰坑。 其中4号灰坑为袋形坑,口部最大直径约2.3米,底部最大直径约4米,坑中出土了许多陶片、石器、大红烧土块、动物骨和头骨。
目前,挖掘工作还很紧张。 随着发掘区域的扩大,后期将发现越来越多的遗迹和文化财产,都墓地的文化面貌也将变得清晰起来。
本报记者赵汉斌
标题:“丽江现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 石棺葬内遗骸为何千年不腐”
地址:http://www.5e8e.com/zhkx/1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