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39字,读完约7分钟

【中华时报/中华信息通讯社】(记者弓志平)内蒙古呼和浩特信就业是民生之本。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果,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劳动就业制度由“统一包配”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体系制度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一、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显着优化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土地辽阔,人口密度低,是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农业和畜牧业重要之地,在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区常住人口约1927万人,其中就业人口不足763万人,就业人口比例仅为39.6%。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约达502万人,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40万和121万人,比重分别为18.4%和15.8%,三产业就业结构明显表现出“一二三”的优势, 随着改革的春风拂过草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主要依赖农牧业种植,向以农牧业为基础、资源开发和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服务业丰富的多层次产业构成转变,在就业结构上表现出“一三二”的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居高不下,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十二五”后期以来,随着自治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就业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年,自治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就业结构形成“三一二”格局,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提供了更大空之间。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二、各类就业市场主体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之初,内蒙古自治区和许多边远地区一样,市场经济活动非常有限,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很大。 市场主体类型基本集中在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极少。 1978年,该地区城市地区就业人数227万人,其中个人就业仅0.2万人,其他为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 1993年,该区首次将私营、股权合作、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等市场主体纳入统计调查。 那一年,这部分单位就业人数共计7.4万人,只占所有城市就业人数的1.7%。 此后,随着自治区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类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98年,该区实现了对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有限责任企业、股份有限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联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众多市场主体的全面调查,非公共经济就业规模稳步扩大。 全区非公就业人员从1998年的129万迅速发展到年的508万人,20年来就业规模增长了近4倍,与改革开放初的0.2万人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外,非公就业人员在城镇就业中的比例也在提高,从1998年的29.1%上升到了去年的74.9%,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成为保障和扩大就业的主力军,促进了全区就业容量的持续增大。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三、城镇吸收就业能力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在城市谋生活,城乡就业结构不断变化,城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1978年,该地区城镇就业227万人,乡村就业425万人,城乡就业比例约为1:1.87,城镇就业仅占乡村就业的一半。 此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 年,自治区城镇就业近679万人,比1978年增加451万人,乡村就业746万人,40年增加321万人,城镇就业增长规模明显大于乡村,城镇就业与农村就业之比为1:1.10。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四、妇女就业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自治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劳动就业渠道不断扩大,为女性人口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广阔的空之间,该地区的女性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全区女性就业人口近455万人,女性人口占就业人口的40.6%,另外约三分之二的女性就业人口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较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区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女性人口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就业规模和就业比重稳步提高。 根据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推算数据,该区女性就业人口超过566万人,比1990年增加11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5.6万人,女性就业人口比例上升到41.1%,女性就业人口比例没有大幅增加,但女性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分布中 第一产业女性就业者的比例从1990年的66.9%下降到了去年的56.3%,第三产业就业者的比例从17.9%增加到了34.3%。 特别是在批发、膳食、教育、卫生等行业,女性就业人口比例均达到50%以上。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五、职工就业收入大幅增加

收入是民生之源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收入分配行业改革不断深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1978年,该区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12元,达到全年67688元,比1978年增长94.1倍,年均增长12.4%。 此外,城乡居民收入也全面提高,年,自治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5万元,达到35670元,比1978年增长117.5倍,年均增长13.0%。 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84元,比1978年增长95.1倍,年均增长12.4%。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除了居民收入总量大幅增加外,居民收入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 改革开放初,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超过90%以上,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居民通过个体经营、利息、股息、租赁住房及退休金等方法获得的经营收入、财产收入和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六、就业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制度日益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深化,劳动就业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制度日益完善,彻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模式和就业活力不足的局面,逐渐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要求的就业机制。 进入21世纪,该地区坚持就业优先战术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创业与就业紧密结合,支持新的就业形式快速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就业空之间,支持就业政策的反复升级。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在草原大地持续高涨,比较大学生、农牧民工、就业困难者等重点就业的就业创业政策相继出台,商事制度改革、金融信贷门槛降低等促进创业、保障就业的制度相继落地,就业政策咨询、报道发布。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标题:“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一”

地址:http://www.5e8e.com/zhkx/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