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绵延至今,形成了具有精神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独特的气质,其精神内涵可解释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合、重民本”。“自强不息”体现的是中国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品质。这种精神来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质,也是现代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天道的规律,这一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弘扬意义
(一)精神内涵
“和合”思想强调和谐、合作、共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品质。这种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崇“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重民本”对人民的力量、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将民本思想与中国的独立自强联系起来。这一思想主张政治权力来自人民,政治家应当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尊重和保障,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中心思想。现如今,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重民本”依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理念赋予人民群众真正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中国走向了现代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二)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学习并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持续前进的需要,是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在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其与美德、政治经济相互协同,并渗透到科技研究领域,形成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创造的重要支撑力。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接受和传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价值理念,可以为社会提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帮助社会养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这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使之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特点。例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业、餐饮业、服装设计等现代产业中,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还可以为相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相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为成年人,但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仍需被持续关注,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作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需发挥好自身的监督作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利用思想政治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一,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精髓和思想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能够让大学生主动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从而为大学生塑造内在价值体系。第二,在高校中,向学生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还能够帮助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育人效能,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增强文化底蕴,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国人民的精神源泉,是孕育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灵魂,历经千年沉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因此,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予以积极进行的丰沃土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人民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现有的文化,将二者形成对比,从而激发出极强的创造性,因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使学生们更加理性地对待生活和社会。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合实践
(一)以“人文课堂”融合课程文化与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育人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创造“人文课堂”环境,促进课程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零散,未能与人才培养计划深度融合。对此,文章认为可通过打造人文课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合。具体来说,将课程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中设置专题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专业课堂相互融合;第二课堂可以微沙龙、云课堂、读书会、微讲座、大讲坛、大家谈等方式呈现,形成后生讲堂品牌项目。联合一、二课堂,有助于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教学场域,同时加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成为文化素养高、文化自信强的素质型人才。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资源,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对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帮助。对此,高校可联合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打造品牌课程,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开设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在线开放课等课程形式呈现。此外,可以微沙龙、云课堂、读书会、微讲座、大讲坛、大家谈等方式为载体,建设文化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每年,文化教育中心都可邀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有较高领悟、人文素养,学术造诣的优秀代表开设专题讲座,为高校师生带来精彩的传统文化盛宴。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相融合,可做出有益的尝试,通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课程和讲座,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学生更加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出力。
(二)建设文化场馆育人课堂
当前,高校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存在教学方式枯燥、教育手段抽象、缺乏途径与载体问题,对此,文章认为,建设文化场馆育人课堂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文化场馆基地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体验馆、中国古建筑文化馆、中国旅社文化展览馆、中国古籍图书馆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而且形成了“文化场馆课堂”,为学生们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推动单向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互动的展馆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文化场馆基地可开展系列展示展陈活动,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如设置“人生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修身之道板块,不仅有助于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更加直观、有效的方式,文化场馆基地的建设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因此,通过将展馆打造成多场景的“展馆课堂”,并开展系列展示展陈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中,为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三)搭建传统文化育人的“舞台课堂”
舞台作为展现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可以展示多种艺术形式,也能够以舞台为载体,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但是,当前一部分高校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精神需要和内心需求。对此,首先,高校需扩展自身的教书育人功能,为学生开展志愿讲解课堂,通过依托基地和共青团联合培养组织学生志愿者,让学生们深入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学生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学校、乡村等地的人民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通过志愿讲解课堂也帮助学生们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常态化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搭建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讲文化长知识”、“非遗进校园”为主题的舞台课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观看传统艺术专场也帮助学生们提高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对艺术的鉴赏力和表现力。最后,可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邀请专家、学者入校开展传统文化知识普及、比赛、竞赛、展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学生们也可参加各类传统艺术社团,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提高自信心和团队意识。
(四)组织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这种背景下,推进“传统文化元素进校园”、“传统文化元素进社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推进“传统文化元素进校园”,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传承和发扬。通过系列活动,如中华文化艺术节、书画比赛、诗词朗诵等,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各项活动有机融合。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推进“传统文化元素进社区”,将传统文化元素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地方。比如对于学习城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即可举办“传统文化元素进校区”活动,为城市公共场所规划设计具有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的艺术图,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最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让广大学生了解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丰富、内容翔实的活动,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关心、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还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背景。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需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传统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师生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另外,也要注重开展文化创意设计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创新力量。
作者:张进、胡硕利,南昌理工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爱国主义教育专项)《新时代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SZZX22009
标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合实践
地址:http://www.5e8e.com/gjxw/4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