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4字,读完约4分钟

在无尽的峭壁、满山的石头、脆弱的生态、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位于秦巴山区的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应该很荒凉,但通过科技创新,当地的贫困村奇迹般地把山里所有的石头、所有的土地变成了脱贫宝贝。

利州所在的秦巴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经济快速发展滞后于全国,利州区内贫困发生率达到11%。 年,中科院成都分院整合了全院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协助利州区地区和9个贫困村。

成都分院党组副书记刘刚君表示,合作项目组将完全利用当地众多可种植土地和丰富的石材资源,基于当地自古流传的食用菌产业,探索可持续高效循环的栽培模式,吸引珍贵中药材石斛进入新产业。 到2019年,扶贫项目成果的转化使利州经济利润新增长突破1000万元,利州农村生活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1.4万元,年息州区和9个援助村都为脱贫摘了帽子。

“四川利州:方寸土地成聚宝盆 遍地石头变致富宝”

迅速发展循环栽培实现一次栽培两年收益

利州区的白朝乡食用菌示范基地,被新鲜金黄色的灵芝包围着,塑料大棚下面就像聚宝盆一样。 “再过一个多月这些灵芝就可以收获了。 这片土地修养了一段时间后,11月份又要种蘑菇了。 》中科院成都山区所研究员张丹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说,这是所用灵芝和蘑菇“菌-菌”的循环栽培模式,与以往的单种蘑菇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亩价相差5-10万元左右。

“四川利州:方寸土地成聚宝盆 遍地石头变致富宝”

“‘菌—菌’循环模式为5-8月栽培灵芝,收集灵芝孢子粉或灵芝子实体,11月至次年4月,再栽培蘑菇。 ”张丹解释说,灵芝高温出芝,蘑菇低温出蘑菇,周期短,可以交替栽培,一次栽培可获利两年。

在同一片土地上,实现两种菌类的无缝切换并不容易。 “菌类的栽培模式从来没有先例,我们的研究者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进行了无数的实验,尝试了灵芝-蘑菇的循环模式。 ”。 张丹说。

不仅如此,成都分院还配合当地创新,迅速发展了菌菜、菌药的栽培、间种和轮作模式。 张丹说,“菌—蔬菜—菌”的循环模式是:蘑菇采后种菜,或香菇采后发酵脚料,深埋种菜,采后种菇、灵芝。 “菌—药(木)”循环模式采用香菇、结缕草经发酵解决菌渣下脚料,生产有机堆肥,作为中药材种植石斛、果树等苗木育苗的高质量肥料。

“四川利州:方寸土地成聚宝盆 遍地石头变致富宝”

“销售食用菌和蔬菜一直是利州贫困户的收入来源,通过应用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在少量土地上创造了巨大的价值,食用菌——蔬菜循环栽培亩产达6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利州区委副书记王超表示,科技力量比较有效地快速发展当地产业,形成山区特色产业。

“四川利州:方寸土地成聚宝盆 遍地石头变致富宝”

扩大中药产业每户每年可增收4,500元

利州以石质地貌为主。 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石头,但石头并没有秃,上面长着小小的“绿色植物”。 “这是林下石斛示范基地,石头上的哪种“绿色植物”是石斛,请不要轻视。 农民把它看得比土地还重。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胡亚东博士介绍,以前利州贫困村的农民大多通过种田维生、石斛的栽培,成为当地扶贫的产业突破口。

“四川利州:方寸土地成聚宝盆 遍地石头变致富宝”

“利州最不可缺少的是石头,石斛可以种在石头上,人手少,一次插秧能获得多年的利益,作为草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 胡亚东表示,为了在完全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不占用当地粮食土地的基础上创造村民收益,中科院项目组选育了3种中药材石斛,专业开发了比较当地山地优势的石斛栽培、加工、质量管理等各方面技术,作为示范基地和示范基地 目前,基地正在栽培石斛400亩。

“四川利州:方寸土地成聚宝盆 遍地石头变致富宝”

为了展开产业链,项目组还进行了产品深加工研究。 石斛不仅为天然药物的开发提供先导化合物,还从保健品的角度研究石斛深加工的潜力和做法,并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产品。

“扶贫最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链,实现地方自造血。 ”。 胡亚东表示,除提供技术支持外,中科院利用自身资源特点牵线搭桥,吸引多家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参与示范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销售等环节,共同开发农村振兴新闻化综合应用平台,支持农民销售。

“四川利州:方寸土地成聚宝盆 遍地石头变致富宝”

通过科技项目的支持和诱惑,利州建立了石斛中药材这一新兴的绿色高收益产业。 生长2-3年的茎可以入药,卖石斛根茎每公斤利润可达70元,石斛本身还是观赏性植物,一盆石斛盆景有200元左右的利润,每户一年可增收4,500元 将来,当地必须通过石斛迅速发展乡村旅游业。

标题:“四川利州:方寸土地成聚宝盆 遍地石头变致富宝”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