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0字,读完约4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唐婷

长期从事血栓性疾病研究的武汉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对科学研究“坐冷板凳”有着深刻的体会。 正是因为在这个行业的长期积累,他才尽早发现了新冠肺炎和血栓症的关联。 这个发现在一些重症患者的救治中起着重要的意义。

“想在某个科研行业做点什么,持续的探索是不可缺少的。 在浮躁的社会广阔环境下,鼓励科研人员坐“冷饭台”,建立正确的人才评价指导是很重要的。 ”。 胡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法是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判断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的重要任务。 《意见》发表两年来,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取得了那些进展? 科技日报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从数量到重质量的扭曲评价风向标

长期以来,人才评价中过分重视论文、影响因素、专利等数量指标。 这种简单定量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学研究的浮躁现象。

据科技部引智司二级巡视员赵慧君介绍,《意见》发表两年来,在科技人才测评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从主管部门到用人单位,“唯论文、唯职名、唯学历、唯奖”(以下简称“四唯”)得到了不可改变的认识。

“各方齐心协力,形成真正的招聘、实打实的招聘,突破《唯论文》的指导,积极推进人才测评的指导,效果开始显现。 创新能力稍突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更是超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赵慧君指出。

2019年4月,《清华大学关于完整学术评价制度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几点意见》)一发表,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若干意见》确定了正确把握学术评价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突出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

““三评”改革系列报道③”

“强调代表性成果,意味着从学术评价的重点来看成果的意义、价值、实际贡献等,而不是简单地数论文、着作、专利的数量。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指出。

清华大学组织全校50多个系修订教师评定学术标准,克服“四唯”倾向,建立重教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评价指导,清华大学修订学位评定学术标准,鼓励根据学位论文及多元化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唯一评价学术论文

““三评”改革系列报道③”

“不需要论文并不意味着评价标准下降。 事实上,打破“四唯”并不是完全不读论文、奖项等,关键是要削弱相关数量指标在人才评价中的权重,强调对成果质量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 ”聂国强调。

不要简化人才计划,把“帽子”戴上双重

人才“帽子”是对各种人才称号的俗称。 人才的“帽子”满天飞的现象,长期以来备受诟病。 对此,《意见》确定,统一科技人才规划,不做大量类似人才项目,不支持同类人才。

根据《意见》的要求,一点部门、地方通过完善的管理规则、限制重复申报、整合现有科技人才计划类别等方法,初步实现了人才计划的合理化。 目前,科技人才计划的入选人才主要分为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创业人才,同一层次的人才不得重复申报多项人才计划。

““三评”改革系列报道③”

“以科技部主导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例,支持期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不能申报该计划中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和团队。 ’赵慧君举了个例子。

不仅不能重复戴,“帽子”也有“比较有效期”。 教育部印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确定“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是学术性、荣誉性的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不直接挂钩。 聘任期结束后,不得再录用称号。

同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不是“永久”标签,有关部门和依托单位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使人才项目回归研究项目的本质,不与物质待遇挂钩,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氛围

“做什么、评价什么”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中科院大连化物共有1000多名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员比例约为1∶2。 这两种科研人员的评价很难用一把尺子来衡量。

“学术委员会在评议时,对从事基础研究的人,重点是其科研成果是否代表着世界前沿的方向,是否有原创性的成果。 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人,其成果将解读关键技术问题,看是否有产业化前景。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人事处处长孙军介绍说。

标题:““三评”改革系列报道③”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