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6字,读完约4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唐婷
在日常生活中,牙疼真是“麻烦”的事。 但是,你知道不仅仅是现代人,10万年前的古代人也饱受蛀牙之苦吗?
请不要轻视深埋在地下,横跨千年的蛀牙。 在考古学家眼里,他们都是知道的宝贝。
前几天,以古人龋齿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龋齿与生业模式初探》刊登在《农业考古》上。
在许多遗迹中发现了古人的蛀牙
蛀牙,俗称蛀牙,牙科疾病的常见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距今10万年前的广西崇左智人洞ⅱ号颅骨化石中存在龋齿。
另外,在距今约9000—7500年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迹、距今约5000—4000年前的河南渤川下王岗遗迹出土的人骨遗迹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龋齿现象的存在。
古人为什么会蛀牙? 长期从事古代人骨研究和古病理学研究的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表示,在古代,人们没有牙齿保健意识,不能像现代人那样多次刷牙。 古人口腔食物残渣中的碳水化合物是诱发龋齿的重要因素。
在人类膳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占有重要位置,它们广泛存在于谷物、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含有一点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残渣会残留在牙齿表面和牙缝里。 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在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人类牙齿上形成腐蚀。 由于酸性物质长时间的腐蚀,原本光滑的牙齿表面因脱灰而形成了凹坑,变成了蛀牙。
考古学家是如何观察考古小蛀牙的? 牙齿是生物中最坚硬的组织,因此在遗存中最容易被保留。 一旦长了虫牙,牙齿上会留下清晰的痕迹。
据朱鹮介绍,通过分析考古现场发现的牙齿状况和数量,可以统计该遗址发生的古人群龋齿等牙科疾病。
现代流行病学中使用龋齿患病率(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患龋人数占总人口基数的比例)统计龋齿。 由于发掘出来的人骨标本的颌骨经常破损,特别是散落在墓葬中的牙齿有时很难准确地复位到牙槽内。 这是因为该研究者通过蛀牙数注意总齿数的比例来掌握古人蛀牙的情况。
农耕人容易蛀牙
了解古人蛀牙的现象有什么用呢?
“如上所述,龋齿的出现与食物的摄取密切相关,食物摄取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模式有最直接的关系”朱鹮介绍说,通过古人群的龋齿现象,可以进一步认识他们的食物来源和谋生方式。 例如,他们是以吃植物性食物为主,还是以吃动物性食物为主,还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还是以狩猎、畜牧为主?
病理学研究表明,龋齿率的高低与人类食物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多寡密切相关,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差异应直接反映不同经济类型人群的饮食差异。
“国内外相关考古学家用大量数据说明,龋齿发病率的上升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出现、人类食物结构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增加有关。 ”。 《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群龋齿与生业模式初探》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员张旭介绍。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地区发掘人骨标本进行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和研究后,牙人类学家turner指出,渔猎采集生活绳纹时代的先人在龋齿患病率方面(龋齿患病率0—5.3% ),依赖农业耕作生活的弥生时代居民(龋齿患病率2.3%—26.5% )
在统计和比较了我国北方部分古人的龋齿患病率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副教授何嘉宁曾指出,我国北方古人的龋齿患病率变异范围相当大,在农业经济模式下,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被视为首要食物来源,因此,该农业经济人群的龋齿发生率最高。 畜牧经济模式的食物结构中以肉类食物摄取为主,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摄取不及农耕人。 因为在游牧民族,龋齿的发生率很低。
食物越来越精细增加了蛀牙的发生率
通过古人留下的蛀牙,考古学家试图更加细致地描绘和再现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场面。
为了越来越多地阅读古人龋齿背后的“暗语”,读博期间,在导师朱鹮的指导下,张旭统计和拆解了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11组古代人群的龋齿情况,在碳氮同位素食性分解结果和中国北方地区不统一空的框架下,
标题:“古人的虫牙会说话?来看看它们泄露了那些秘密”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2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