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5字,读完约3分钟
科技日报记者瞿剑
7、8岁圆脸少女蹲在玉米地里,和母亲徒手捉虫子。 这是4月9日,在中国农科院“草地贪婪夜蛾防控手册发布与防控技术报告会”上,我院植保所研究员袁会珠报告了ppt的开头画面。 去年7月,他们在云南边疆孟连县的山区,也是草原贪婪夜蛾最先入侵中国的地方之一,看到这一幕,最直观地展示了基层农户对这一当前我国重大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诉求的紧迫性。
作为农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这样的诉求是科学家们最大的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表示,草原贪婪夜蛾在中国被害后,中国农科院第一时间成立联合攻击队,紧急启动联合攻击重大科技任务。 “今天发布的《草地贪婪夜蛾防控手册》是我们过去一年科研攻关成果的集中展示,为保证《虫口夺粮》丰收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小组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表示,草地贪夜蛾去年12月入侵中国后,对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手册》包括草地贪婪夜蛾的防控技术。 其中基于生物学和灾害优势、迁飞规律的研究,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发生的区域划分为周年繁殖区、越冬区和迁入区,为“区划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生产实用水平上,吴孔明表示,该技术的开发形成了草地贪婪夜蛾测量技术体系,包括自动识别系统:农民、基层植保人员通过手机拍照或直接入驻即可实时识别。 种群测量系统通过提供田间调查数据,预测种群的快速发展动态和防治适应期等。 该技术还突出了我国采取“应急防控和绿色可持续控制”两步走的防治战略,在一二年内,实施了以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处理了草地贪夜蛾为害的应急管理问题。 3~5年内,建立和实施以精确监测预警和拦截飞行效率等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低价格、绿色可持续控制目标。 目前部分技术在云南、广西、四川、福建、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区宣传。
为了对付这个蛾子,科学家们研究的技术有多新颖,普通人不太能想象。
例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礼生制作的《草地贪婪夜蛾天敌昆虫的保护与利用》,在贵州等地发现了盲蝽这种天敌昆虫,《像用吸管喝酸奶》用刺吸式口器吸食草地贪婪夜蛾的体液,占7、8成至5成。
更有兴趣的是天敌昆虫筛选后,如何大量繁殖,代替人工饲料和猎物繁殖,“从一头繁殖到1亿头,实现数量的增加,将天敌释放到地里防治害虫”。 张礼生表示,天敌产品成虫涉及两大核心技术:大规模扩大和长期贮藏。 长期保存又可以通过控制滞后现象实现,利用天敌昆虫的生长特点,“睡得像熊冬眠,睡得香,醒得醒”。
在化学防治方面,袁会珠团队考虑得越来越多:药物比较有效性、用药准确性、技术经济性以及化学农药的生态影响等。 在药剂采用方面,袁会珠的研究表明,草原贪婪夜蛾危害玉米的优势在于咬人,二是钻,“可以进入小号,进入心叶”。 于是研究了“如何把药放在小号上,打在心叶上”。 为此,他们今年开发了一种缓释型包衣剂,对玉米幼苗具有非常好的保护效果。
(本报北京4月9日电)
标题:“对付这个幺蛾子,有各种招数 草地贪夜蛾最新防控技术手册发布”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