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4字,读完约4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张昊通讯员姜晨

在新冠肺炎暴发的初期,没有特效药是许多人“谈论冠变色”的重要原因。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构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疫苗研制等科研攻关情况引起各界关注,其中血浆疗法和特异性人类免疫球蛋白再次被“点出”。

“2月,我们发出了‘千人拯救千人’的呼吁。 迄今为止,全国共采集到2000多名恢复期血浆,临床应用超过700例,疗效非常好。 ”。 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说。

另一方面,“血清(血浆)疗法”的升级版免疫球蛋白,现在也提到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的新冠开发肺炎人类免疫球蛋白,用于患者的临床救治和高危人群的被动免疫保护。

那么,康复患者血浆和免疫球蛋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旧的“血清疗法”为什么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成为有力武器? 后期为什么要开展免疫球蛋白紧急攻击? 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张娟。

血清疗法具有抗病毒性,但治疗可比性粗放

1901年,世界著名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次被授予,来自德国的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获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委员会的教授们评价说:“为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白喉的治疗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开辟了医学行业研究的新途径,也给了医生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由白喉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20世纪20年代,仅美国每年就有13000至15000人死于白喉。

贝林和同事在实验中发现,将患白喉但已恢复的小鼠血清注射到新患白喉的小鼠身上后,新感染白喉的小鼠也能保持健康。

这意味着康复小鼠体内有对抗白喉菌毒素的物质。 他们为此兴奋,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抗毒素”。

1890年,小檗碱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抗毒素免疫”新概念。 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抗毒素的被动免疫”。

抗生素出现之前,它被用于治疗炭疽热、天花、脑膜炎和使人无力的疾病。 但是,随着疫苗和抗生素的出现,抗毒血除了对少数病毒(蛇毒、狂犬病等)的专业治疗外,大多退出了临床第一线。

然而,随着无疫苗、无特效药的致命病毒的出现,以前流传的血清治疗思路再次被应用于临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患者接受“血清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这是因为有网友在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不足的前提下,血清疗法一味地“神药”,呼吁积极宣传。

但是,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泼冷水”——不顾诸多危险,用康复患者的血浆治疗疾病,让全国人民都能抵抗病毒,“恐怕吸他们的血也难以实现”。

“血清疗法实际上是利用康复患者血浆中的抗体中和病毒,但也有血浆抗体多、抗体少的人。 每个抗体中和种类和病毒的能力不同,治疗的可比性很粗放。 ”。 张娟告诉记者。

两种治疗方法中和同门免疫球蛋白和病毒的能力更强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逐渐明确了人体免疫机制,形成了两条治疗途径:自主免疫和被动免疫。

“自发免疫是常见的疫苗,但被动免疫包括天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 据张娟介绍,母体的抗体经胎盘或乳汁传递到胎儿,通过注射天然被动免疫即免疫球蛋白、血清获得免疫力是人工被动免疫。

作为“血清疗法”的升级版,免疫球蛋白与血清疗法同属一类,来自康复患者的血浆,同样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疗法。 不同的是,免疫球蛋白通过生物工程学途径提取体内b细胞产生的抗体。

请注意,临床常用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属于“广域防御”。 但是,从新冠康复患者血液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与新冠患者血清相比,中和新型冠状病毒的能力强、特异性强。 这种免疫球蛋白制成注射剂后,必须满足药品的严格要求,具备高纯度和中和病毒的能力。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来自康复患者血浆的病毒“克星”新冠肺炎生物药物研发技术路线解读之二”

另一种免疫球蛋白是特异性的,如乙肝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仅比较单一疾病的病原体。

但是,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短时间的被动免疫,治疗效果不持久。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去年年初国内一家公司的“静脉注射人类免疫球蛋白”被曝光了艾滋病抗体阳性的信息。

标题:“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来自康复患者血浆的病毒“克星”新冠肺炎生物药物研发技术路线解读之二”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