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2字,读完约4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实习记者代小佩

第一次去袁瑞峰家,他不在。 房间里只有轮椅的老伴在晒太阳,看到有人进来,她发出了像是在打招呼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袁瑞峰回来了,他排着三步匆匆走了两步,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他说天气刚晴,不由得在门口绕了一圈。 在意妻子,又早早地回家了。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今年75岁的袁瑞峰是党员,也是山东省东明县玉皇新村的贫困者,妻子年轻时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生活全部由他照顾,转眼43年。

但是贫困和疾病没有击退这位老党员。 袁瑞峰经常说“能干的自己做,不给组织添麻烦”。 随着消灭贫困攻势的推进,一天天好起来,袁瑞峰脸上的笑容也变多了。

“借款专家”

1958年,在东明八中上学的袁瑞峰遭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锅离不开家。 为了谋生,他辍学去河南洛阳做了铣工。 “回到家乡后,发现家里没有工厂,所学的技术没用,所以我去了生产团队打工。”

1964年秋,进入拖拉机站担任农机手,在这里认识了妻子崔运莲。

“不怕你笑话地说,我和老伴相亲的衣服都借了,当时全村都找不到几件像样的衣服”在袁瑞峰的回忆中,“苦”是生活的常态。 结婚后,3个孩子相继出生,夫妇经常让孩子们睡觉,趁着夜色去捡煤渣,“如果捡不到,第二天就不烧饭吃”。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1977年,崔运莲患严重风湿病,身体逐渐不听使唤,全家跑了县市多家医院,疗效不佳。 医生说,他们家碰到了“长生不死癌”。

袁瑞峰和生病的妻子

生病前期,妻子还会走路,袁瑞峰照常去生产队上班。 后来妻子病情恶化,手指、脚趾僵硬变形不能站起来,生活逐渐不能自理。 为了不影响大队的生产,袁瑞峰辞去了工作,专心照顾妻子。 为了生计,袁瑞峰买了拖拉机,在家里不忙的时候出去打工。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妻子吃了多年药,家里欠了很多债。 袁瑞峰开玩笑说:“刚生病的时候一年花了好几万美元,70年代不是小数。”那时我一个月挣了30多块钱,后来成了村子里有名的借款专家。

土地变成了小别墅

袁瑞峰住的玉皇新村位于黄河岸边,是盐碱景区,种粮困难,“贫困”一直是这里的标签。 但是,贫瘠的土地培养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献身于集体的“玉皇精神”。

“让大众吃好饭,住好房子,过好生活,是村支部对老百姓们的承诺。 ”。 袁瑞峰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支书王金书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创业,把小作坊迅速发展成全国知名公司,在全村住上了别墅。

村里的柏油路旁边,排列着别墅群、干净整洁的街道、风景优美的村心公园。 “想不到以前的日子啊。 住在两个小土间,不到40平方米,冬天烤火整个房间都冒烟了,不洗三天脸就黑得认不出来了”,回想近年来的变化,袁瑞峰依然难以置信。

“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袁瑞峰家的小别墅

住宅条件得到改善,袁瑞峰的干劲更大了。 年,新任村支书关志洁和村委会班子一起,带领村民搬迁全村土地,创办农业企业。 企业造福村子,提供了农业生产、清洁、园林、巡逻等岗位。

现在袁瑞峰的三个孩子相继结婚生子,村子提供的住房为他减轻了不小的压力。 袁瑞峰的卧室有一个特别的日历,上面记载着贫困者精确的扶贫情况,还印着支援负责人的名字和联系电话,所有的新闻一目了然。

袁瑞峰表示,房子全年土地流转收入2200元,扶贫项目可获利1490元,还有2922元的养老金,“有了这么多扶贫政策,自己的钱包就膨胀了。 省里派出第一书记,建立农产品平台和研究学基地,村里有产业,日子一定过得很好”。

“我抱着她奔向小康”

袁瑞峰家门口红色招牌醒目,写着“共产党员之户——记住党的宗旨,树立先锋形象”。

袁瑞峰家门口的红色品牌

“我于1972年7月1日入党。 和党的生日是同一天”,在谈及入党经历后,老党员袁瑞峰记忆犹新。 “那时加入党组织并不容易。 我自愿写申请,组织充分信任我,正日子的心情真的很兴奋,无法形容”。

标题:“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