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1字,读完约3分钟
9月15日,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授权10周年暨《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新书首发仪式在石浦东门渔文化艺术村举行。
《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由象山县委推进部组织,共分十章,一至五章主要阐述中国渔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整体现状,六至十章主要介绍象山20年海洋渔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历程,总结快速发展经验。 这本书是探索中国海洋捕捞文化快速发展的作品,也是研究象山20年海洋捕捞文化建设快速发展过程,总结象山20年海洋捕捞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经验的作品。 全书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体性与典型性的结合、渔文化历来达成与现代快速发展的结合,成为可供借鉴的典范和经验。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沿海人民和海洋共存创造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象山作为中国海岸线上最璀璨的明珠,海洋资源特别丰富,自然生态特别好,民俗风情特别浓厚,具有海洋捕捞文化的典型文化特征,拥有中国开渔节、中国海钓节、中国海鲜节等国字海洋文化活动企业品牌,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渔文化之乡、国家级海洋捕捞
千年来,一代象山人靠海生活,依靠渔业,从原始时代的“渔猎”,到母系社会渔业工具的初级应用,再到父系社会的结网渔业,再到近代产业化渔业和水产养殖,渔民们幸福地受到了大海慷慨无私的馈赠。 在长时间的耕海牧渔生产实践中,象山境内形成了较为完善、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渔文化,随着渔业生产、生活习惯的延续,一直延续到现在。 渔具、渔场、渔船、渔灯、渔曲等文化要素充满了浓厚的“渔香”气息。 目前,我们县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15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省级15个,市级46个,类型为民间文学,以前有音乐流传,以前有舞蹈、曲艺,以前有美术流传,以前有技术、民俗等
象山海洋捕捞文化是中国渔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体现了象山人民面对海洋、依赖海洋、与海共舞、与海共舞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发现的内在力量、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今年9月是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落户象山10周年,在高校专家们的大力推动下,象山海洋渔文化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快速发展,总结研究基地10年研究成果的《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一书正式出版。
宁波市文化广电信息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爱琴,宁波市文化广电信息出版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菊琴,象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建萍,《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主编王颖、丁建东等,为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师范大师、湖南省鱼拓协会、山东鲁东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
标题:“一部“扫描”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新书,在象山首发”
地址:http://www.5e8e.com/whxw/7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