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17字,读完约13分钟


作者在北大红楼

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传达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场所。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红楼及其北侧的操场是反帝爱国运动的发源地。

进入秋天的北京,明亮的太阳尽情地落下。 我仿佛站在太阳瀑布里,眼前的这座红楼终于和我想法中的红楼合为一体了。

“红楼”常被称为“北大红楼”、“沙滩红楼”。 这是西洋风格的大楼,整体建筑呈“工”字型。 1918年至1952年间,红楼是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之一。 红楼原来是北京大学第一院。 整个建筑物中3、4、5层用红砖建造,红瓦覆盖着屋顶,因此被称为“红楼”。

“北大红楼观后感”

我身后的五四大街熙来正走向车水马龙,但眼前的北大红楼深深安静。 那是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大潮,时代的洪流冲刷,洗涤后的风骨和骨气,当我拿到用自己的身份证领取的印有当时爱国运动场景的门票时,仿佛进入了当时群众的情绪高涨,心中也渐渐进入了红楼的阶梯和

“北大红楼观后感”

北大红楼的古迹被复原

的秋风吹过行道树的新绿,从地铁5号线的东四站出来,步行进入五四大街,径直穿过中国美术馆和北河延街后,走向红楼(五四大街29号),想象着百年前的春风吹起街道周围长长的灰尘,1916

站在我面前的这座北大红楼有四层和一层半地下的楼层,它的颜色是我熟悉的皇城建筑颜色的基调。 整个红楼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半地下室是北大的印刷厂,那年北大的各种讲义、试卷等都来自这家印刷厂。 “五四”运动时期,印刷厂还印制了《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许多进步刊物。

“北大红楼观后感”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

一进入红楼正门的大门大厅,从正面看到蔡元培的雕刻图标,这样的布置让我感到蔡先生对北大的影响很大。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2月冷风吹过冰凌的树枝架,蔡元培却以那个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春天为中心进行了描绘。 “按照思想自由大体上,兼容并包的义”,蔡先生不仅提出理念,而且重视实践,他对北京大学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分别聘请陈独秀、夏元瑮为文科、理科校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丁西林、马寅初、周作人、陶孟和等,北大开创了群星璀璨的时代,蔡先生的心中浮现了画卷:。 1918年,蔡先生心中的蓝图成为现实,红楼竣工,矗立在东城区沙滩北街。 从此,红楼成为20世纪初中国最重要的人文舞台,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史在这里得以生动展开。

“北大红楼观后感”


北大红楼内新闻读书室

大楼的一楼是北大图书馆。 当时,有目录室、登记室、日报资料收集室、藏新闻室、书库等共计14个室,另有5个阅览室。 2楼是学校行政办公室、文学院和法学院院长办公室、8个系的主任办公室,各系的教授会、教务处、总务处、学生会办公室设在这里。 三、四楼是教室。

“北大红楼观后感”

我走进红楼,感觉自己越过了百年巨流河。 红楼的北大图书馆,基本上保持着100年前的结构和样子。 我去了一楼东南角,这是李大钊先生的办公室,当时他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 墙上的旧挂钟记录了他在红楼度过的时间,窗边的旧电话机传播着他和那个时代的声音,桌上的笔墨纸砚正等待着他思想的奔涌、词句的展开。 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呼吁青年“冲破过去历史的网罗,破坏陈腐说的圈子,本应理智努力,前赴后继,背地里开光,创造世界文明,造福人类” 他在探索真理和主义的同时,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使北大图书馆成为马克思主义传递和北方地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基地。 他在认真改进图书馆工作的同时,发表了多份关于图书馆的研究文案,成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专业的创始人。 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撕裂厚重冰冷的夜晚,迎来黎明的曙光,这个办公室诞生了“北京共产主义集团”。

“北大红楼观后感”


中国共产党“一大”十三名代表

“共产主义集团”这个名词以前出现在共产党史上所有相关的教科书中,并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统一名称。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最新权威党史着作中,已经看不到这个名词了。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1921年7月23日晚8点,上海市兴业路76号石库门家底楼的十几平方米的餐厅,有15人(其中,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13人。 围绕长方形餐桌,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始之前,党的初期组织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称为“共产党支部”的,也有直接称为“共产党集团”的。 从性质和特征上看,它们是后来组成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 ”。

“北大红楼观后感”


中国共产党“一大”被迫休会的会场

北京大学发现和代表们有很深的联系。 代表中,在北大学习或就业的有毛泽东、张国焘、刘仁静、包惠僧、陈公博5人。 另外,因公务繁忙未出席大会,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南陈北李”——在北京的李大钊、远在广州的陈独秀,都是北京大学教授。

“北大红楼观后感”

1927年4月28日下午1点,未出席的李大钊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护送到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的巨大绞架下,平静地在敌人的镜头前留下最后一张照片,看着平静地随风摇摆的绞刑,冷静地蹬处决,死亡时38岁


李大钊是中国传达马列主义的第一人

人格高尚的李大钊圣像在绞刑上的额定值,一下子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杨度。 是的,崇高的死亡唤醒了溺水的生活,不灭救国志的杨度不再拥抱他缺失的“君宪梦”。 他成了革命党的路人,最终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作者身后是李大钊牺牲的绞刑架(中国国家博物馆内)

李大钊死后,后面经济不景气。 当时,晨报报道说:“李妻听到消耗,悲痛地哭泣,奄奄一息的人数次,病情越来越加剧,卧床不起。 孩子站在榻榻米的周围,那孤独的惨状,看的人不会流泪。 李之乐亭是原籍,没有什么家业。 云云知道“生前刻苦求学,不从事生产,平时朴素,环境冷清”,所以当时的当务之急是埋葬死者,幸运的是北大同事梁漱溟、蒋梦麟等和朋友章士铉、吴弱男夫妇等插手帮助,大家收集棺材,棺材烈士遗体。

“北大红楼观后感”


李大钊的遗像

李大钊的棺材在浙江寺停车6年后,1933年4月初,被北洋军阀带回河北乐亭老家的赵丝兰带着孩子回北京,准备埋葬李大钊。 此时,由于卷入赵丝兰的疾病,家里的孩子年龄很小,没有钱,也不能葬礼。 赵丝兰带着孩子登门会见李大钊的老同事蒋梦麟、沈尹默、周作人、胡适等,要求北京大学代为安葬。

“北大红楼观后感”


李大钊办公室

北大同事感受到李大钊的事迹,开始和相厚葬。 这个发起人的13人中,有蒋梦麟、胡适、沈兼士、何基鸿、王烈、樊昌等,人均捐赠20元,后梁漱溟等捐赠20元,李四光等捐赠10元,外国 他们与烈士生前是“同志”(戴季陶参与过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或者是“盟友”(汪精卫是国共合作时国民党“左派”的领导人),这些善款由北大会计科代收。 如果我们自古以来就被灌输为习性思维历史观,这是一个不太容易思考的历史事实。

“北大红楼观后感”


李大钊陈独秀(右)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

4月22日举行公祭时,与会者有教育部长李书华、农矿部长易培基、国民党中央监狱委员会黄少谷(均由李大钊和“三一八”后被北洋军阀通缉)等,以及生前的北大同事胡适、周作人、马裕藻等。

第二天,李大钊的出殡变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 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是一个用白纸黑字写的巨大挽联,上联“为革命奋斗,为革命牺牲,死无仇恨”,下联“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横批“李大钊先先”

李大钊的棺材同日葬在北平香山万安墓地。 那是北大校长蒋梦麟购买的墓地(为烈士夫人预订了场地) 墓碑是刘半农写的。



北大红楼

1918年9月,毛泽东来到北大当图书馆助理管理员时,在西侧朝南的房间工作。 这里是情报报的读书室。 他的具体业务每天登记新到的报纸和读书人的名字,管理天津《大公报》、长沙《大公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民国公报》等15种报纸。 虽然一个月只有八块大洋,但北大图书馆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他读书,接受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思潮、新学说,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进步社区活动。 红楼的工作和生活是青年毛泽东成长中的重要阶段,塑造着他的胸怀和视野。

“北大红楼观后感”

红楼一楼还开设了蔡元培和陈独秀的专题陈列室。 当时蔡元培校长办公室在二楼的208室,在北大讲课的课是“美学”。 一个学生的回忆录记载了当时上课的情况。 “他在教美学,声音不高,但很清楚。 谈论外国美术时,他拿着画给我们看,我们很感兴趣,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填好,没办法就搬到了第二院的大礼堂。”

“北大红楼观后感”


北大红楼内蔡元培像

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 这是中国高中最早的研究所。 1918年,他创立了《北京大学月报》,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 蔡先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参加北大讲学。 1919年,蔡元培将学门改为系,设立14个系。 他废除学年制,实行选课制,迅速发展学生的个性、信息表达文理,蔡先生试图使北大成为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大学。 蔡元培站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上,他以北为中心,构建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新模式。

“北大红楼观后感”

红楼一楼的167个房间设有特别的图书室“婵民图书室”。 1947年9月,学生自治会决议:“为了纪念已故蔡婵民老师,继承兼容性和包容的精神,搜集各种书籍,培养自由研究的风气,发扬民主和科学以前的传承,决定设立婵民图书室。” 经校方批准,同学们白手起家积极收集图书,社会各界也给予很大支持,许多出版社、报社及叶圣陶、巴金等知名作家纷纷向图书室捐赠图书。 仅仅一年时间,图书室就从开馆时的1200本到1949年,达到了万余本。 图书室用的房间也从一个扩展到两个,读书室里依然聚集着很多人,大家亲切地称这里为“北大人的精神粮仓”。

“北大红楼观后感”


遗憾的是,现在被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红楼目前只能参观第一层,其他都是“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的办公用房。 我只能凭想象力去楼上追“五四”期的老师们,享受精神上的宴会。 每周五下午,鲁迅先生的脚步声在红楼里响起,他走进二楼的第二教室,开始讲授《中国小说史》。 鲁迅先生上课生动幽默,出口写文章引人入胜,常常让学生忘记下课。 他的小说分解,对人物的评价,它见解独特,是正面的。 北大的学生很幸福,他们上鲁迅先生的课,其他名师的课,不同的课,一样很棒。

“北大红楼观后感”

胡适先生的课同样受欢迎,他讲中国文学史(宋元明清部分)时,首先从文学评论的角度,介绍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 在讲《红楼梦》和曹雪芹的时候,他向学生们介绍了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纪念品。 他讲课的文案会在旁边逸出,让学生们感兴趣,经常带来意外的收获,学生们还是喜欢听他的演讲。 最感兴趣的是胡适在讲《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科目时,有梁漱溟开始讲《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他俩唱了哲学课程的对局戏。 他们各有所长,谈得融,鞭进深处,这是多么精彩的戏码啊。 北大的课、红楼的教室、大老师们的课成了那个时代青年北大学生心中最酷的青春记忆。

“北大红楼观后感”


54游行学生课程

1919年5月4日,红楼西边的钟声响彻春风,北大的学子聚集在红楼北边的操场上,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法政专科学校、内务部警官学校、交通部铁路管理学校、中国大学、民国大学、朝阳大学等13所大中学校的热血青年们前往天安门广场。 思想力量终于成为了行动的潮流。 北大的培养,青春的热血,让他们多次造就了有脊梁的理想年轻人,“五四”运动开辟了新的时代,使中国文化从以前转向了现代。 结果,事态痛击章宗祥,烧毁赵家楼,北洋政府立即抓获32名学生。 其中有20名北大学生。

“北大红楼观后感”

得知学生被捕后,蔡元培一直目不转睛,直到5月7日才救出学生。 重复与政府的协议,“必须惩罚,治好我一个人的罪! ”说出了冷酷的话。 有这样负责的校长,全世界只有蔡氏一人吧!


北大楼内蔡元培图书室

学生被救出后,蔡元培立即向北洋政府提出辞职! 北京的每个高中都留蔡氏,这也很感动。 北京各学校代表做出会议决定,以北大全校师生的名义,请求政府挽留。 各校同盟放弃后援,说:“蔡先生一天不回去的话,我们一天也不开课。 蔡先生没有留任,整个北大的教职员工一起辞职了! ”。

“北大红楼观后感”

高中联盟代表团27人去天津找蔡氏,到了天津,听说蔡氏回上海了,选了4个代表去上海找蔡氏。 这个追踪在1000公里以上。 这就是读书人义薄云天,这就是读书人舍不得的地方。

…。


红楼一楼

百年对个人生命来说,是充分的一生时间容量,但这在百年红楼中,蕴含着那么生动的时代影像和丰富的历史记忆,承载着北大迅速发展、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也承载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构建过程

“北大红楼观后感”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梁漱溟、傅斯年……他们的身影留在这座大楼的记忆中,他们的生命曾经向华夏放射出思想的光和精神的能量。

我们都是时间中的旅人,时间是生成故事无法比拟的高手。 我取下照相机的镜头盖,背对着蓝色的晴天空,拍下了沐浴在明亮阳光中的红楼。 与其说想把红楼的影像留在存储卡里,不如说想留在心中的空之间。

***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纸不得转载或摘录* * *



标题:“北大红楼观后感”

地址:http://www.5e8e.com/zhjyzx/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