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1字,读完约4分钟
覆盖了宋、金、元到明清不同的历史时期,进一步丰富了天津明清人骨标本库,为天津运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天津发现了古代墓葬800余座。
日前,记者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中心近期在天津境内考古勘探中发现古代墓葬800余座,初步推测,墓葬年代涵盖宋、金、元至明清各不同历史时期。 此次发现规模大、类型丰富、年代久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
对人类遗骸的系统研究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工作侧重于明清平民的墓葬,明清人的骨骼上也与明清时期普通人的外貌特征最接近今天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尹承龙介绍说,目前主要集中对墓葬中的100多座明清墓葬进行野外挖掘,后续将根据场地条件、气候等因素,逐步开展剩下的700多座古代墓葬的勘探和挖掘。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考古工作者整理了明清时期的墓葬90余座,出土了瓷釉陶罐、白瓷罐、货币、发饰、咒语砖等文物200余件,明确了墓葬出土人骨标本全部科学采集。
2004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天津蓟州区桃花园(海河以北地区)的明清平民墓葬进行发掘研究。 当时,国内考古机构首次大规模发掘明清墓葬,陈雍是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他清楚地记得桃花园墓葬中发掘的女性趾骨,让大家了解了明清时期女性裹脚布的做法。 同样,也可以根据这些人骨牙齿的磨损程度来评价这个地区的食物状况、环境是否适宜居住。 吃饭的方法也可以从人骨上看出。 陈雍说。
以桃花园墓葬发掘研究为起点,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等单位合作,开始天津明清人骨保护和研究工作,现已采集明清时期人骨标本700多例,初步建立华北地区最大的明清人骨标本库。
李法军,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2004年,听说天津蓟州地区发掘的墓地有数百具明清人类骨骼,第一时间参加考古事业。 他说,为了能够保护这些宝贵的人类骨骼遗存,我们从挖掘一开始就比较了其埋藏学情况和残存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科学挖掘、提取、整理、修复、保存、记录和研究规程。 2004年发掘以来,我们相继开展了关于这些人体质特征的研究、牙学人类学的分解、身高和体重的推算、健康状况的考察以及行为习惯的重建等工作。 目前,我们在明确这些人体质特征、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是骨骼生物力学、几何形态测量学和古dna技术,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生前的活动强度、裹脚引起的女性骨骼变形和家族遗传学新闻。
明清时期人骨载有中国人重要的体质新闻和遗传学新闻。 为了完美地重构人类进化和进化的历史,明清时期人类遗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不仅如此,这个时期的人骨上还渗透了当时的生产方法、特殊习俗、文化由来已久的传承和社会变迁。 加强对明清时期人骨的综合研究,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命历史,而且能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有更生动的认识,真正激活历史,看人。 李法军说。
尹承龙认为,天津地区已经建立的明清人骨标本库样本多集中在蓟州区等北部地区,天津海河以南地区大规模发掘明清人骨墓葬较少,估计此次发掘人骨的数量在200例左右, 这些人骨的科学将进一步丰富天津明清人骨标本库,并且为进一步的人骨综合比对和深入研究提供罕见的天津南部样品,意义十分重要。
大运河文化的历史见证
此次勘探的地区是天津市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城镇建设工程土地,被发现的古墓有砖室墓和土坑墓,有圆形墓,有方形墓,也有中小型墓,埋藏深度不一,相对于天津和周边省份考古发现的分解。
尹承龙表示,此次西青区墓葬位于海河以南,现有考古发掘初步表明,天津南部地区明清平民墓葬在丧葬习俗、随葬器物等方面与2004年天津北部蓟州桃花园墓葬相匹配,也具有地域优势。
标题:“天津发现古代墓葬800余座 涵盖多家历史时期”
地址:http://www.5e8e.com/zhkx/1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