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以往的认知中,癌症是一个令人恐惧的词汇,似乎一旦与之挂钩,就意味着陷入绝境。但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癌症的“真面目”逐渐被揭开——它正从“绝症”的阴影中走出,向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转变。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颠覆性的认知,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临床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携手央广健康这一权威健康传播平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围绕癌症防治的新观点、新理念展开深度探讨。

image.png

何裕民教授谈到,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在认知上存在不少误区。部分人觉得癌症无法治愈,这种想法常常使患者陷入绝望,消极对待治疗,最终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同时,盲目迷信某些治疗方法的现象也很常见。一些患者过度依赖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认为只有彻底清除癌细胞才能治愈癌症,甚至四处寻找所谓的“神药”和“特效疗法”。这种行为不仅让患者承受了巨大的身心痛苦,还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癌症只是慢性病”,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认知的枷锁。在临床中,部分癌症发展缓慢,许多患者经合理治疗后能长期带癌生存。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正常细胞癌变到形成癌瘤,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而且癌症还可能长期休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3个“1/3”观点,更为这一理念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意味着癌症治疗不再局限于彻底杀灭癌细胞,而是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注重预防和早期发现,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何教授形象地将癌症比喻为生物体的“内乱”,是人体自身细胞分化及发育障碍引发的问题。“生物场”理论强调机体“内环境”“微环境”对癌症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可通过调节环境、协调脏器关系,助力癌症治疗。

不良精神心理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帮凶”。长期的负面情绪、压力,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过量摄入油腻食物、吸烟、饮酒等,会破坏机体平衡,激活原癌基因,让癌细胞有了可乘之机。而传统癌症治疗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癌症,但存在诸多局限性。手术、化疗、放疗在消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正常组织和细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

image.png

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医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药可全程参与肿瘤防治,术前增强患者体质、防范转移,术后促进康复;放化疗期间减毒增效;对于难治性癌症,还能作为主要或唯一治疗手段,在防范癌症转移复发方面优势显著。央广健康凭借其在健康领域的传播优势,让何裕民教授关于中医药抗癌的专业理论能够被更多人了解,推动中医药抗癌知识的普及,促进中西医结合抗癌理念在大众中的认知与实践。何教授提出的“零毒抑瘤加辨证治疗”模式,通过抑制肿瘤、辨证论治和多种外治法相结合,帮助众多患者重获新生,许许多多患者临床康复就是最好的例证。

直播中,何裕民教授指出,针对不同阶段的癌症患者,治疗策略也各有侧重。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配合中医药“减毒增效”;中晚期患者则优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再逐步控制癌症发展。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患者也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癌症治疗中,平衡呵护生命与征服癌症至关重要。要始终将患者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避免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伤害。“人”比“病”更重要,医生应关注患者整体状态,给予人文关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因此,社会支持系统也成为癌症患者康复不可或缺的力量。家庭、朋友和社区的关心支持,能给予患者精神慰藉,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能让患者在康复路上不再孤单。

目前,癌症研究领域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癌症是慢性病”这一观念也逐渐被广泛接受,推动着治疗思路的转变。未来,癌症治疗将走向综合化,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借助AI技术实现更精准的治疗,私域社群也将为患者提供更多支持,中西医结合也会发挥更大的优势。

对于大众而言,提高防癌意识十分关键。日常生活中,大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体检频率。如果发现身体异常,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应对方案。

何裕民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观众对癌症有了全新的认识。癌症不再是不可战胜的恶魔,而是可以与之“和平共处”的“对手”。这一理念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科学防治,积极面对,就能够在这场与癌症的“博弈”中,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为生活增添更多希望与可能。而何裕民教授与央广健康的合作,也将持续发挥作用,通过后续的内容传播与知识普及,不断为大众健康保驾护航,为癌症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标题:何裕民教授谈癌症疗愈“新解法”:拥抱“慢病式”生活

地址:http://www.5e8e.com/zhkx/5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