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46字,读完约6分钟
(图为中国女排里约奥运会击败强队塞尔维亚队( 8月21日)夺冠)
在决赛中,中国女排逆转,淘汰巴西进入半决赛,击败荷兰进入决赛,媒体评论为久违的“女排精神”的再现而欢呼。
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女排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球队即使遭遇磨难也不会放弃”。
“女排精神”的提法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以郎平为主攻方向的中国女排发挥了献身努力的精神,赢得了“五连冠”。 其实中国女排的奋斗精神是文革末期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引进的“魔鬼式训练”,即强调严格的、团结和努力的训练方法。
发明翻滚救球技术的大松博文要求日本女排队员在防守时知道球救不了的时候,也必须上前救援。 在这次里约奥运会排球比赛中,一边知道无法挽回一边拼命扑救成为了标准防守动作,展现了顶级选手顽强的精神。
60年代的日本女排在大松博文的带领下连胜高大的欧洲队,日本女排获得了“东洋魔女”的称号。 1964年在东京奥运会上,大松博文率领的日本队战胜苏联队,获得了奥运会第一枚女排金牌。
时间标签
文革结束后,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席位,同年中国女子排球队获得日本第一个亚洲锦标赛冠军,成为“三大球”中最先“冲出亚洲”的球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边缘,女排胜利的推进似乎给了整个社会信心。
1981年中国女排又以7战7胜夺得世界杯冠军。 1982年,在秘鲁的世界锦标赛上,女排再次夺冠。 之后,中国女排在1984年奥运会上再次夺冠,实现“三连冠”。 在之后的一年里,中国女排创造的世界排球史上首次“五连冠”的记录,可以说是辉煌的时期。
当时,官方媒体上有几篇关于受“女排精神”感化,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报道,“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后,自发增加义务班,天天超过生产”……当时《人民日报》
据说在市场经济改革和国门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意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少感到彷徨。 那时的“女排精神”确实给当时的社会注入了信心,影响了一代人。 这次在北京机场欢迎女子排球队从里约凯旋归来的人们中,有一位打出标语自称为60后的老女排迷。
“女排精神”已经成为时代的标签,以前不合并时期官方推广的其他精神也反映了不合并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 女排精神和一代人提倡的是“张海迪精神”。 例如文革时期有“反潮流精神”。 更早有“铁人精神”和“雷锋精神”等。
奥林匹克运动会
回到体育方面,据说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不分高低贵贱,但多项体育运动的起源带有上流阶级的烙印。 例如:马球、射击、击剑、滑雪……奥林匹克精神,究其起源,也与欧洲贵族和绅士精神有关。
现代奥运会的发起人法国人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理念深受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公学校所谓贵族精神的影响。 英国的公学校重视体育教育,信奉“健全的心寓于健全的身体”的古训。 英国奥委会可以追溯到英国奥运会之前1612年在英格兰出现的使用奥运会名称的绅士体育比赛。
据说当初威灵顿公爵打败拿破仑后说:“滑铁卢的胜利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决定的。” 我怀疑这句话是否出自惠灵顿之口,但作者的意图很明显,是赞扬英国上流社会的学校通过体育教育塑造学生刚毅的性格。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后来说伊顿的操场可能导致了滑铁卢的胜利,但之后的多场战争失败了,也起源于伊顿的操场。 他的意思是英国上流社会一直在堕落。 以前也有批判者认为伊顿公学缺乏思考训练,缺乏应用,缺乏知识、智慧和理性。
关于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发生的决战,可能不在伊顿的操场上,而取决于最后赶到的十几万普鲁士援军。 当天,惠灵顿和拿破仑率领将近7万人的兵力在上午开始决战,直到傍晚双方的后备队投入后备队后,双方在战场上仍未分胜负。 有人说晚上的法军占了上风。 就在那时,普鲁士司令布鲁塞尔10多万援军赶到,给拿破仑的法军以决定性的一击。
上流社会教育强调绅士才能必须全面快速发展,必须接受灌输公平概念的体育教育。 最初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由这种绅士型的业余选手体现出来的,那时选手准备训练就被视为作弊行为。
20世纪随着欧洲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绅士型业余选手过时了。 特别是苏联东欧出现了全职业余选手制度。 也就是说,运动员不是以体育为终身谋生的职业,但这些业余运动员在国家体育学校和体育机构得到资助。
集体主义
在中国被许多人称为“举国体制”,中国女排也是这位全职业余选手。 举国体制使西方依赖自身援助的业余选手处于劣势。 但是,从70年代开始,奥运会逐渐取消了业余选手参加比赛的要求,欧美各国也开始采取政府支持和投资的方法。 英国奥运会金牌之所以超过中国,是因为20年前政府加大了支持体育的力度。
20世纪80年代总结的《女排精神》有无私奉献、团结合作、自强不息、科学求真、为国争光等文案。 与人们常说的自律、努力与合作的体育精神相比,关于推进“女排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集体主义历来流传,即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群众集体利益。
这次中国女排夺冠后,左派评论说,“女排精神”是毛泽东说的。 “不攻自破、不破不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夺取胜利”、“战术上重视敌人”……真的吗?
从“女排精神”最初提出到现在,中国经过几十年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界的面貌已今非昔比。 社会已经普遍接受运动员为国争光实现个人价值,也获得了运动员的金钱奖励。 在美国打职业篮球,年薪数千万美元的姚明,因公司赞助和广告合同而成为巨富知名选手王楠、刘翔等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
不能说这次女排夺冠与毛泽东的教诲有关。 与80年代提倡的“女排精神”相比,时间久了,精神上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享受英国贵族教育的人都说“滑铁卢的胜利是由伊顿公学的操场决定的”,但实际上也有人指出滑铁卢军事胜利的背后,有着超过法国的英国经济、贸易能力和人口的增加。
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后表示:“精神是看不见的,应该从每天的训练中体现出来,而不是喊口号。 没有每天训练的基础,讲什么精神? ”。 女排胜利的背后也有巨大的训练基地和国家投入的支持。
标题:“英媒:透视中国:“女排精神”是什么?”
地址:http://www.5e8e.com/zhkx/9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