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7字,读完约4分钟

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通讯员王正君

在同一场景下,山东省委书记、省长、副省长、济南市委书记、市长及6名院士一起出现的概率并不多见,但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称山东产研院)成立一周年之际,出现了这一场面。

最近,山东产研院召开了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成果报告会,山东产研院院长孙殿义展示的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短短一年,我院聚集了87家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建立了64家科研机构,实施了300多项发明专利,转移了200多项尖端产业技术成果。

“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开拓产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道路”是山东产研院的定位之一。 一年的实践印证了孙殿义的一席之地,“一年来,我们……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有利于转型、有利于商业成功、可自我修复、风险可控的运行机制。”

“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他们手上有一张卡片”

“我们计划今年11月在太原发射齐鲁1号、齐鲁4号两颗遥感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一颗采用激光互联技术的商用遥感卫星。 ”

山东产研院副院长雷斌在上述现场报告时表示,这两颗最不普通的卫星首次集成了空之间的激光链路,星球数据解决、空地新闻交换等最先进的技术,观测精度为国内民间最高, 雷斌说:“它们在一个小时内重访世界任何地方,在两个月内覆盖整个山东省,成为国家地理新闻观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齐鲁卫星是山东省产研院对外展示的重量级成果之一。

另外,展示了国内首款应对“瓶颈”课题的量产硅基共振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x射线背向散射人体扫描安全装备、金属表面改性新突破“超高速激光熔复设备”、含油污泥微波热分析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技术和装备等成果。

记者了解到,上述成果已经进入或实质性转变阶段。 “商业成功是检测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是山东产研院各项目的核心理念。

从技术到商品,都在一边检验技术的成色,一边尝试着商业模式。 为什么短短一年,山东产研院就出了200多个前沿成果,能孵化出77家高科技公司的成绩单? 答案不是唯一的,但是山东产研院拉扯了人和物,也就是合适的高端人才和适合落地的技术。

“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问题是,这两点是怎么抓住的?

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关键是在产研院体制创新中,产研院是顶级设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责任制,理事会充分解放,院务会议慎重决定,执行小组有效执行,还有止损、容错等机制

直通“顶层”

“我国每年产生的含油污泥总量超过1000万吨。 ’这是中科院徐长友团队透露的数据。 以前就传来了解决淤泥的技术,投资价格高,解决效率低,会产生新的污染物。

徐长友团队通过微波热分析解决含油污泥,建设大型集装箱一样的超大型号“微波炉”,“焚烧”淤泥中油品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去除率达到99%,首次开发出了安全回填解决的土壤污染修复设备。 该设备的投资运营价格仅为传统技术的50%,处理了领域的痛点。

“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目前,徐长友团队的这一成果已经在山东落地,运营者是山东产研院。 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转化方面的技艺必须高超,“使用方便是理所当然的”。 另一方面,落地有诉求,必须诚意踏入。 其中,产研院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他明白成果,“醒来”。 他呼吁,必须理解“了解痛苦”,解决阻碍成果和正确对接的诸多障碍。

“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好项目从不抢手,但如何打动对方?

投资30亿元的超高速电磁驱动系统项目,以超高速电磁系统技术所需的材料、设计、零部件的生产为中心展开研究,进行系统开发,目的是在山东省建设国家新一代超高速电磁系统产业的创新高地。 科技日报记者知道的一个细节是,山东产研院提交该项目时符合山东方面的诉求。 于是,在前者的撮合下,山东、济南市高层与后者见面,“事件一议”,现场签约,高效落地。

“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大科学装置的落地需要巨大的投资,需要供给者、需求者的高度共识,需要确保稳步落地。 很明显,山东产研院掌握了这个能力。

不做“甩卖的掌柜”

标题:“变技术为商品,山东产研院创造了一种新模式”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