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00字,读完约4分钟
通讯员林雯记者张ง
穿着精致的西装,戴着长长的锁骨卷发,戴着“bligbling”的耳环,桌子上放着养生银耳莲子汤。 廖宏教授说,记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致”。
这似乎不是形容女科学家的通用语言。 特别是忙碌地旋转轴的国家杰青、973首席、学院院长。 不久前,她的科研成果《中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加剧原因及协同控制战略》刚刚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廖宏的“精致”辐射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她在国际上率先快速发展大气环境—气候双向耦合模型,模拟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必须精确到微克/米3。 工作计划必须细化到每小时。 学生必须修改一篇论文至少十次她做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依赖的环境更“精致”……
头脑冷静,内心充实,价值确定,廖宏的科研人生充满了数字和模型,但她也成了诗和远方。
《天才少女》爱理工
20世纪60年代,廖宏的父母从四川成都来到西昌支教。 这个教室是一生的。 他们沉迷于学生,没有多少时间管教自己的孩子。
廖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每天放学后和小伙伴们过家家,捉迷藏,扔沙袋,不天黑就不回家,看起来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
但是,并不普通。 廖宏的成绩经常在全市排名第一。 16岁时,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女”。
加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加上心底对数学和物理的热爱,廖宏一直以来都觉得这是一个学习充满乐趣和轻松的事件。 “小时候不太喜欢化学,开车兜了一圈,结果做了大气化学的研究。 ”。 廖宏感慨地笑着。
廖宏说自己“没有野心”,从小就没有立志成为科学家,不是北大的,没有熬夜学习过,气象专业也是父母选的。 因为觉得“工作稳定,适合女孩子”。
但是,在阅读中,廖宏爱上了这个专业。 气象专业对数理要求很高,她可以充分享受钻研的乐趣。
“说实话,我一直想读书工作。 但是,只有工作后才发现知识的积累是多么重要,需要自己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20世纪90年代,大气环境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她敏锐地感觉到,不到十年,大气环境将成为地球科学中重要的交叉和前沿学科。
身材娇小温柔的廖宏竭尽全力站了起来,骨子里却有川妹“难受”的力量。
读博之前她没有学过化学,所以从一开始就吃。 周围的人质疑她母亲博士的能力,她可以在第一年在权威期刊上发表成果。 她凭借实力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尊重,她主动安排了学习时间。
“没有一次不适合科学研究的性别,只有不适合科学研究的人。 ”。 廖宏先生不赞成女性只把自己束缚在家庭里。 “妈妈,在成为妻子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自己。 ”。
“寻找两条科学线的交叉点”
事实表明廖宏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将气象与化学相结合,使她在“大气污染物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行业中具有独特的特点,成为国际领先科学家。
在正在进行的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判断报告的撰写中,廖宏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名科学家之一,协调着第六章的撰写。
另一方面,廖宏担任《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负责制定国际相关科学研究计划。
近年来,酸雨、微粒等大气污染问题持续改善,人们面临着新的困惑:为什么蓝天还是污染日?
原因在于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 《大气国十条》实施以来,城市地区大气污染的6个指标中有5个已经下降,只有臭氧浓度持续上升。
廖宏团队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pm2.5浓度的下降减少了微粒对过氧化氢等自由基的吸收,加剧了臭氧的生成。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当前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形势下,只有减少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减少排放能源,与臭氧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高活性芳烃类化合物,才能更有效地实现pm2.5和臭氧治理的双赢。 这一成果揭示了pm2.5与臭氧的相互关系,为我国未来采取协同减排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美国科学院纪要》2019年发表的4120篇论文中,该研究成为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
另外,廖宏发现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量的等级和机制,揭示了我国华北平原冬季灰霾重污染事件增加的机理,全球变暖增加了华北冬季灰霾重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
标题:“廖宏:我的科学研究让生态环境更“精致””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