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8字,读完约2分钟

洪飞科溢能吴雅兰科技日报记者江除草

通过精密的数据收集再现美丽的石雕造像,通过人工着色再现岩壁特有的质感,也再现石窟诞生之初鲜艳的色调……云冈石窟第12窟的景观,从山西大同“走”到了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内。

6月12日,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世界第一个可移动3d打印复印洞穴在浙江省取得巨大成功。 可移动地展示不可移动文化财产,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依山而掘,绵延东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其中挖掘于5世纪第12窟的天人形象和中外乐器展现了当时的音乐风尚和时代风貌,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2008年8月开始,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对云冈石窟第12窟进行了52站三维激光扫描,拍摄了55680张照片,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的三维解决,合作小组成功建立了第12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 三年多来,合作团队克服了数据采集解决、结构设计、分块印刷着色等诸多技术难题。

“3D打印复制出了能“行走”的云冈石窟”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表示,数字化文物、建立详细的数字档案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印刷表现本身的实现,表明数字化记录达到了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高标准。

“3d打印使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固化成型后没有石材的质感,因此采用人工上色的方法,根据科学数据综合考虑专家对文物的理解,以求得最大限度的原件再现。 ”。 李志荣介绍说。

据悉,浙江省创新采用“积木式”新技术和制作方法,目前成功复制的第12个洞穴由110块2米见方的“积木块”分6层组装。 这些“积木块”的总重量约为2吨,可以装载8辆标准集装箱车,一周可以组装完成布展。

“这是一个行走的石窟,是一个永不落幕的丝绸之路音乐厅。 ”。 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卢继文表示,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继承利用方面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

标题:“3D打印复制出了能“行走”的云冈石窟”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