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68字,读完约2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赵汉斌
乳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符号产业。 近年来农业农村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北方每年盛夏6-8月奶牛单产普遍下降,生鲜乳产量下降,影响市场供给。 最近,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牛奶产量下降背后的“秘密”。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生鲜乳产量整体增加,奶牛单产也有所提高,但奶牛养殖和生鲜乳的生产和市场供应仍受到地区环境和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其中,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温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奶牛会产生热应激。 我国1951年至2009年间平均气温上升1.4℃,而且冬季和夏季逐渐变暖。 据农业农村生鲜乳收购站监测,生鲜乳产量的80%主要集中在北方特征产区,其中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和河南等省区生鲜乳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但这些地区的奶牛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徐建初研究员率领的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全国畜牧总站奶牛生产监测专家组,根据反映奶牛热应激敏感指标的温湿度指数,建立了不对称期、场地温湿度指数和牛奶产量损失之间的模型,判断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奶业的潜在影响。 “记录了中国奶牛主产区在特定月份受到的高温压力,6月至8月温度-湿度指数值超过阈值,期间牛奶产量明显下降。 ”。 论文的第一作者塞拉西·兰吉特卡博士说。 研究结果表明,每年7月由于热压力,奶牛日产奶量损失0.7~4.0公斤,模型预计到2050年夏季牛奶产量将急剧下降,到2070年严重时可能损失50%。
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奶牛主产区奶业有重大影响。 研究成果以“热压力会对中国的牛奶生产造成损失吗”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气候变化》( climatic change )上。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预警识别热应激影响奶业生产的敏感地区,而且对合理配置奶牛养殖,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奶业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标题:“我国北方夏季牛奶产量少了?惹祸的还是它!”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2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