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9字,读完约4分钟
科技日报记者王延斌通讯员王文斐
62岁男性患者氧合恶化,经专家分析,患者肺部ct较前明显加重,炎症因子各项指标检测超过正常值6倍以上,存在新冠引起肺炎的典型“炎症风暴”。 这是前几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发生的场景。
讲述颜色变化的“炎症风暴”是病毒引起的体内过度炎症反应和多脏器衰竭。 医务人员明白,一旦出现,病情迅速发展,肺部、心脏、肾脏等全身器官可能受到影响,是患者的“杀手”。
6小时生死营救:快速确诊、正确治疗
患者危在旦夕,事不宜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下巴医疗队组长李玉教授带队展开了殊死抢救,初步评估后,立即与李兰娟院士团队配合作战,使用血液净化技术(人工肝)救治患者。 多学科专家共同攻克难关,为患者进行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双重血浆置换等,经过6个小时的奋斗,顺利完成治疗。
随后经过3次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病情终于得到控制,生命垂危。
“快速诊断、正确治疗”是李玉教授对整个危重团队的要求,“重症患者情况紧急,如箭在弦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疾病恶化的概率和风险降低,意味着他们将更大的生存机会”。
“为患者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是50天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帮助下巴医疗队救治重症和危重患者的最高标准。 截至3月15日,该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救治109名患者,其中67名重症患者、10名重症患者。
这109名患者痊愈后的战术、策略,体现了百年高中、百年医院的历史积淀和仁心感情。
刘爷爷的“忘年交”:暖心疗法、心理学“疫苗”
心是“第一免疫力”,也是最好的“疫苗”。 老年人是重症病房的主要患者群体,如何调节他们脆弱敏感的心理状态? 暖心疗法来了。
起初,86岁的刘爷爷有点抗拒。 31岁的队员韩倩给他手写呼吸操作指导,在信中画画,写文案鼓励。 这个很有用。 渐渐地,刘爷爷敞开心扉,配合治疗,病情天天好转。 现在不仅可以起床吃饭,还可以在田里走。
队员们的付出被刘爷爷看到了,记在心里,他甚至记得照顾他的“孩子”的名字。 “去济南,去齐鲁医院,找你们,刘先生、王先生、韩先生。”
“一位80多岁的老人,本应该和家人在一起的年龄被病毒隔离得很远。 我握着他注射的手在前面,让他安心睡一会儿,我一直在。 他咧嘴一笑,闭上眼睛。 ”。 这是队员张长敏的经历。
很多老年人因为牙口不好,不能经常吃发放的食物,为了处理患者的营养平衡问题,医务人员特地把医疗队的食品料理机带到病房,一天为患者做三次营养餐。
在细节上可以看到真章:队员的新装备、护士的新利器
患者输液结束后,护士做针解决后,输液器的针很容易刺伤护士。 队员将带输液袋的输液器放在卡槽上,用右手拉动手柄,一步完成输液袋与注射针的分离操作,接着发明了注射针与输液器分离并下落到下方利器箱的“输液器断针器”。
详细决策的成败。 的智慧体现在团队日常工作的细节上。 记者了解到,该发明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病房采用,一致好评。
在几天的工作中,队员张耿和段元秀发现,防护服口袋里没有钢笔和胶带,拿东西必须经常往返于护士站和病房,耗费无用的体力。 两人借针线剪下床单和隔离服,缝在随身携带的小布口袋里。 大家各自吹气,就变成了病房里最耀眼的“小红包”,就像跳跃的小音符一样。
寒冷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温暖的春天慢慢来了。 微风,象征性的樱花在武汉街头跳舞。 虽然方舱医院所有休仓,疫情防控曙光已经显现,但任务依然艰巨,山大齐鲁人仍将加倍努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院150名医疗队员仍在湖北一线抗击疫情。
标题:“6小时“生死时速”:阻断“炎症风暴”背后的营救术”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2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