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52字,读完约4分钟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老龄战略研究总报告》预测,2036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增加到4亿2300万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9.1%。 2053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亿8700万人的高峰,老龄化水平将上升到34.8%。
该《报告》认为,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国家,走过短短41年、西方发达国家100年才结束的老龄化历史。
在一些学者看来,人口结构越来越“老”,数字形态越来越“新”的矛盾,已经成为全世界数字社会进程中的共性问题。 稍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应对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理念和方法,值得结合我国的快速发展实际加以借鉴和运用。
形成年龄混杂的终身学习型社会
20世纪90年代,早进入网络时代的美国,就首次提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 美国政府为此发表了《弥合数字鸿沟》报告,要求通过《通信法》,让电信公司向老年人群体提供普遍平等的电信服务。
普兰斯基等美国学者将社会人口分为“数字母语”、“数字移民”和“数字难民”。 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老年人被归类为典型的“数字难民”。
由于他们不愿意或不能理解互联网的采用,被边缘化,被排斥在数字生活之外,形成了老年人的数字鸿沟等社会问题。 也有学者提出老年人“数字贫困”的概念。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一帆表示,数字鸿沟是老龄化社会的普遍现象,与过去常规知识差异和教育水平造成的鸿沟相比,似乎更难弥合。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以积极的老龄化为政策导向,顶层设计中大多关注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 ”。 杨一帆说。
所谓“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利用各种机会追求健康、参与、保障的过程”。 在数字化时代,完全利用和提供互联网技术的便利无疑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欧美等老龄化国家更加重视老年人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提倡全社会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这几年社会上流行‘老人’的感情,老年人认为这是落后、顽固的代名词。 ”。 深圳大学教授周裕琼认为,全社会都存在如何正确看待老年人的问题。
多年来从事老年人数字鸿沟课题研究的学者发现,许多老年人不仅想融入数字社会,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网络和高端智能手机的技能。
在弥补老年数字鸿沟的方法中,她越来越聚焦于家庭的“数字反刍”——家庭内部的新闻共享和代际交流,成为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彼此的认识和感情。 这也是发达国家弥合数字鸿沟的重要理念。
杨一帆表示,老年人数字化参与热情高,但缺乏必要的数字参与能力和知识素养,未来必须建立养教结合的学习型康养城市,充分利用高校和社区的智力资源,形成混龄终身学习型社会。
营造数字时代的“年龄友好”氛围
面对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发达国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涵盖了顶层设计、法律、社会组织、社区等方面的文案。
杨一帆教授表示,在这些国家的经验中,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拥有数字公平和包容的意识,将“年龄友好”理念融入政策中,设计越来越多的非数字化处理方案。
欧盟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电子技能:促进竞争力、成长和就业”,建立了统一的欧盟数字技能战略,关注老年人等群体的数字盲,提出了终身学习等方案。 此外,全面推进电子无障碍立法,如瑞士《政府及公用事业网络无障碍法规》、西班牙《计算机无障碍法规》、荷兰《网络无障碍法规》等,成为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的成员
重庆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李成波的研究表明,依赖成熟的社会组织体系,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网络招聘能力。 例如,美国老年人技术服务中心使用技术作为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工具,开设免费计算机和数字扫盲课程,帮助老年人采用技术进行社会交流。 美国非营利组织老年人网络中心为50岁以上的人提供网络教育,推行“老年培训老年人”模式,发挥同龄互助教育的作用。
在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期间,西北政法大学讲师闫玉荣以该国提高老年媒体素养的经验为主题进行了研究。 2007年,新加坡半官方机构人民协会成立乐龄理事会,通过公共教育、社区和同伴互助,促进新加坡积极开展老龄化,帮助他们掌握各种媒体技能。
年,新加坡新闻和通信媒体快速发展局发布了im银行网站,提供视频指南,帮助老年人采用数字技术。 他们还推出了数字诊所计划,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支持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
标题:“帮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家庭“数字反哺”更比较有效”
地址:http://www.5e8e.com/hlw/19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