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54字,读完约2分钟
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刘志伟通讯员李自豪徐明
6月18日上午10时10分,载有云雷达和云中水凝胶探测器的飞机从湖北宜昌三峡机场起飞,穿越梅雨前线降水云团,进行了空基观测。
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联合科学试验首次在飞机上观测。 并且,位于湖北咸宁的中国气象局江中流暴雨监测野外科学试验基地、荆州江陵观测基地将通过多种地面观测设备进行联合观测,共同捕获梅雨前线的宏观环境、云微物理和降水观测数据。
试验项目负责人、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崔春光表示,此次科学试验通过比较梅雨锋降水的地基、空基、星基联合观测,融合多源观测数据,反映了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动力和热结构以及暴雨云团的水凝胶结构和微物理特征。 揭示了环境场条件影响降水云快速发展的机理,针对梅雨锋系统长江中游和下游结构特征的差异,分解研究了梅雨锋系统西向东移动的一些变化规律,以促进我国强降水预报技术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试验项目启动视频会上,国家气候中心院士丁一汇表示,该联合科学试验通过多单位联合观测,覆盖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梅雨锋的观测研究有总体思路,对提高梅雨锋定量降水预报的准确率有重要作用。
此次科学实验将持续整个梅雨期,利用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c波段双偏振雷达、毫米波云雷达、云高计、雨滴谱仪等多种地面观测设备开展地面观测。 另外,启用了基于搭载云雷达和云中水凝胶物探测器的飞机的空基观测,检测了云滴微物理特征和云底气溶胶传播粒子的光谱分布。 基于卫星遥感的星基观测,探测梅雨高峰期的快速发展状况和移动路径。
长江中下游梅雨前线暴雨科学试验由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组织,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气象局、安徽气象科学研究所、山西人工降雨防雹湖北省气象局相关部门等国内外10多个机构和高校共同开展,试验范围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
据悉,该科学试验是国家基金委要点国际合作项目“地基、空基联合观测的梅雨锋降水云解体和微物理研究”的扩展,科学试验研究成果将应用于梅雨锋强降水研究和汛期气象服务。
标题:“这次试验,动用了飞机来追暴雨”
地址:http://www.5e8e.com/hlw/2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