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33字,读完约2分钟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瞿剑)根据中国农科院最新消息,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联合全国24个科研团队,十多年来通过在全国玉米主产区40个试点的联合试验,分析了我国玉米生物量、收获指数和 之间的分布特征,明确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产量和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生物量指数。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粮食和能源安全( 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上。
小组首席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介绍说,生物量(单位面积内地干物质总量)和收获指数(成熟期籽粒干重与地面生物量之比)是粮食作物产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当前条件下我国玉米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在空之间的分布特征以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对决定提高产量的重要方法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生物量增长对产量的贡献率为73.71%,显着高于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率( 26.28% )。 5个主栽品种中,各品种的生物量对产量有贡献,但品种间收获指数差异较大,导致品种间产量差异。 对不同种植生态区来说,西北和北方地区的生物量贡献率分别为57.34%和64.46%,明显高于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42.66%和35.54% )。 但黄淮海和西南地区的收获指数贡献率(分别为52.67%和50.92% )略高于生物量(分别为47.33%和49.08% )。 地区间生物量的差异仍然是导致玉米产量差异的首要原因。 另外,在较低的产量水平(不到15吨/公顷)下,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协同增加,在较高的产量水平( 15吨/公顷以上)下,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生物量的增加。
标题:“玉米产量:生物量贡献率高于收获指数”
地址:http://www.5e8e.com/hlw/1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