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76字,读完约10分钟

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进入大学入学考试会场。 40年后的一年,全国约有840万人进入大学入学考试会场,而陕西省有近33万考生参加。

40多年来,通过高考,2亿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精英。 高考不仅为国家一次又一次地选拔人才,也改变了许多普通人的命运。

高中毕业后做兼职

现在是企业的老总

人物档案

蒙进喜,男,59岁,陕西澄城出身,1977年考生,录取院校:北京林业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

大学毕业后,在西北人造板机械厂、陕西省木材企业、陕西省物资贸易中心工作,担任海南省台资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海南省台湾同胞投诉协调中心主任等。

因机构调整,2000年下海经商,现任陕西恒源装饰配置有限企业总经理。

人物物语录

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领悟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问题,总结归纳规则。 这样在同一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小养成的这个习性屡见不鲜。

“明年我就60岁了。 退休后,我想回故乡做公益事业,进行教育。 ’年5月24日,西安城南,在夕阳残照的照耀下,蒙进喜笑着回顾了往事。 “40年前,如果高考结束一个月没有罹患伤寒,成绩可能会更好,考上北大、清华。 ”。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蒙进喜出生在澄城县庄头镇的蒙家村,从小聪明,学习优秀。 小学5年级的时候,没有老师。 他整理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即使数学考试百分之百也不乐意。 重新做了一遍问题,至少想了三种不同的方法,筛选出了其中最迅速最好的方法。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1973年高中毕业后,瘦弱的蒙进喜肩负着养家的重担,去煤矿和硫磺矿当矿工。 尽管是兼职,他还是认真工作。 1977年10月的一天,他刚从矿山休息,听到矿区的大喇叭说马上要进入高考了,这个消息就像春雷一样,震惊了他和很多人,并且很惊讶。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当时情况非常特殊,没有一本书”蒙进喜说,教科书早就送人了,通过了高考,所以在准备复习的时候,他突然患上了伤寒。 离高考只有20天了,必须找一本以前的学习笔记,咬咬牙带病复习。

高考前一天,因病睡不着,索性起床复习,直到高考当天凌晨3点4点才睡觉。

1977年12月9日高考第一天,在数学第一次考试中,蒙进喜因为身体原因迷迷糊糊地想放弃,后来被同学说服参加了好几次考试。 毕竟,由于身体状况的原因,有些大问题本来就错了。 一整天,他都不太好过。 大学入学考试的第一天结束,天黑之后回家了,他简单地吃了红色的乌冬面就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带着一点精神参加了语文和理化考试。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40年后,谈到了当时作文的题目“难忘的一天”,蒙进喜还记得开头。 “今天,我坐在窗明数净的考场上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心里热乎乎的。 高中毕业后,我还没想到今天这个机会能考大学。 没想到党和政府会给我们这些年轻人这么好的机会,给自己机会……考上大学我就有机会深造,我的命运会随着国家的命运而提高……”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1978年春天,蒙进喜乘坐北航列车,第一次去首都,进入当时的北京林业学院大门,成为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

进入农村在砖窑工作

现在是有名的评论家

人物档案

李国平,男,57岁,1977年高考生,录取院校:西北大学。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陕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别津贴享受陕西省人文社科行业顶尖人才的中国作家协会全体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人物物语录

在高考大军中,我不是突出的人,不是优秀的人,只是幸运的人。 我怀念中学时代的好老师。 因为初中、高中基础好,所以学习读书,重视深厚的积累。

人生有盲点,要不断学习。 高中时代是人生理想的萌芽期,而大学时代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大学生活中助理思考的翅膀会成为现实。

李国平出生在陕西泾阳。 1976年元月,高中毕业一年的李国平以知青的身份挤进了本县云阳公社樊尧大队。 云阳是吴宓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民风和文化底蕴深厚。

李国平和来自咸阳、西安等地的知青一起在砖窑场工作。

“作为当时高考的知识青年,我非常怀念我插队的生产队伍。 ’年6月1日,在省作协的办公室,点燃了香烟,李国平的想法乘着袅袅上升的烟雾回到了40年前。

当时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对知青们很慷慨。 高考前一个月,知青们不再需要在砖窑里活动,可以回家复习。

1977年12月9日,李国平骑着自行车,在离家30里的路上,到达云阳考场参加高考。

李国平笑着说,当时报志愿的时候不太清楚专业,所以第一志愿报的是武汉大学图书管理系,当时全国只有两所大学有这个专业,除了武大,都是北大的。 因为喜欢读书,如果误以为通过了图书管理,就可以在图书馆看书。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李国平成为西北大学中文系的新生,这是他的第二志愿。 当时,初中同校6个班300多人中,只有很少考上大学,李国平总是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1978年春天,李国平进入西北大学校园。 当时,71名同学年龄相差十几岁,自己和其他4名同学年龄最小,只有18岁。

李国平自己也没想到6年后进入陕西省作家协会的大院,成为“延河”部。 更幸运的是,与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成为同事。

贝弗利奇说:“大人的上升高度只是奠定青年时期基础的一半。” 李国平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青年时期工作的身体积累有多充分,可以在未来的上升空之间决定自己有多大。

毕业11年后终于等到了高考

现在是有名的经济学家

人物档案

张宝通,男,70岁,陕西安康,经济学硕士,1977年高考,录取大学:出生于西北大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贡献专家、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中国委员会高级顾问、一带国际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城乡计委专家、注册高级顾问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被选为2005年度陕西十大杰出经济人物、2006年度西部经济建设功臣、第二届西部十大风云人物。

人物物语录

感谢高考,我从物理老师一步步去了省社会科学院,到现在。 是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现在我们的教育有误解。 教育孩子不是百米赛跑,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正好是马拉松式的赛跑,赢了终点。

人生不仅仅是沉淀的积累,最重要的是培养自信、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我父亲是山东人,在安康工作,1947年出生于安康。 ”。 5月31日,恢复精神的张宝通说:“父母都在安康工作,从小偏科很强,喜欢数理化。 1963年小学毕业时,从安康进入西安的中学。 当时,全省统考,西安4所有名的中学中,各地市尤为优秀。 ”。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16岁时,张宝通离开安康,只身去西安念书,培养了他坚强的独立性。 1966年,高中毕业期间,张宝通和同学们期待着领取高考毕业证参加高考时,记忆中的那年6月,国家停止了高考。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张宝通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宝鸡,挤进了当时硕石公社的生产队。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农村,张宝通和知青们一起白天工作,晚上点亮煤油灯学习。 他特别喜欢读两种书,一种是农业方面的,另一种是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小说等。 当时,知青们有“马克思列宁小组”,经常聚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学习政治知识。 他们回到宝鸡造纸厂买废旧报纸和书,经常能买一斤书,大家都如饥似渴地浏览。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两年后,招聘了当地工人,张宝通成为了当地龙泉中学的物理教师。 他是当时该校唯一没有申报的老师,但每次考试学生们的成绩都远远领先于年级。

1977年高考的时候,他想考政治经济学,但是当时是物理老师,所以只能考物理。 高考成绩揭晓,张宝通被西北大学录取,成为该校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大学生。 张宝通想起1978年,大一时,同学们经常教他物理题,他简直成了同学们的老师。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第一学期,他发现西北大学被拒绝考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后来发现了大学政治经济学的哪位教授。 当时,哪位教授已经是全省着名的政治经济学家。 吃惊的何教授当场出了考题,结果打败张宝通并不困难。 在学校开绿灯让他考大学一年级,结果前同学上大二的时候,他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学习。

“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硕士研究生毕业,张宝通进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但他高考时同班的大学同学刚从大学本科毕业。

当两年民办教师后参加大学入学考试

现在是大学有名的教授

人物档案

刘生良,男,60岁,博士,陕西洛南人。 1977年考生,录取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监督、文学院教育委员会主任。

人物物语录

是从秦岭大山出来的孩子。 感谢高考,我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 成功的道路有很多,但高考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条路。 我的感悟是,通过自己的特征来提高自己。

年5月26日,儒教教授刘生良轻磨茶叶,想法是42年前: 1975年,18岁高中毕业的刘生良回到生产队会计,1年后,通过选拔成为民办语文老师。 虽说是民办教师,但他的工作态度很细心,所教学生的成绩名列前茅。

40年前的高考,对刘生良来说很戏剧性。

当他看到刊登高考新闻的报纸时,离高考还不到一个月。 因为害怕李误学生,刘生良没有申请,在父亲严厉劝告学校之前去了县里,“申请截止,没有报名表”。

满怀期待的刘生良在返校时遇到了教务主任,正好得知同事放弃了高考,这张空白皮书交给了刘生良。

“最初的数学”,想起了那一年,刘教授羞愧地笑了。 “后面几个大问题很难,没做完,时间就到了……”

“那一年的作文题有两个,但都选了一个。 ”说起高考作文,刘生良记忆犹新地说:“一个是‘难忘的一天’,另一个是‘写给全国科学大会的信’,我经过思考后选择了后者。”

今年不及格,好好复习明年也继续考试。 刘生良说,高考后心情平静,不认为能奢侈合格,总是当老师。

“我考上了大学! 第二县! ’刘生良永远记得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傍晚,自己肩上挑东西从家里往学校走的路上有人对他喊的情景。 当时,全县文科千余考生只有14人合格。

1978年元月,刘生良被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提前录取。 之后,他在单位考了研究生,参加了入学考试。 前几天陕西师范大学首届名师评选公布时,刘生良名列其中。 华商报记者程彬文/图

标题:“恢复高考40年:哪些被高考改变的命运”

地址:http://www.5e8e.com/zhmyxw/2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