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4字,读完约5分钟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中国首届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特别策划了“国家脊梁”主题系列节目。 10月22日晚,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在“开课”的现场,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术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在技术匮乏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下,“骑驴”、“攻坚”、“核潜艇核心”。
wechatpublic的平台《现代海军杂志社》对此进行了报道,节目中黄旭华说自己被埋葬了30年。 “30年来,和父母的联系只有一个海军信箱。 父亲去世了,我也没回家……他只知道我在北京工作,不知道我在哪个单位干什么。 ”。
以下是全文。
这是央视王牌节目《公开课》开播四年来最年长的演讲者,主持人撒贝宁是他听过的最震撼、最让人心神不宁的演讲,老人说这么长的演讲可能是这一生的最后一次。
黄旭华院士,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术导弹核潜艇的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首次公开了中国开发核潜艇的秘密、困难和非常壮丽的过去。
以下复印件为黄旭华院士的亲述
1、毛泽东的愤怒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访华,中国国家政府向他提出为中国核潜艇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持。 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说:核潜艇技术多复杂,太费钱了,你们中国做不到。 有了我们苏联,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行了。
毛主席听了之后愤怒地站起来,挥动着他宽大的手掌,说:“核潜艇,拿出来一万年吧! ”。
为此,我们中国人走上了自主开发核潜艇的道路。
从学医到造船
我原来的志向是和父母一样学医,1944年夏天,日军进攻长沙,西南大撤退开始。 我徒步走了几天山路,前往重庆搬家的学校,那里有日军战斗机的轰炸,有时不得不躲在山洞里一整天……
当时我生气了。 在没有防卫的国家,连安静的桌子都放不下。 我不学医。 我去学航空空。 之后,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3、翻印在旧杂志上的设计图
1958年,国防科学委员会组成了一个开发导弹核潜艇的29人小组,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当时,国家搞拖拉机也不容易,科技水平、工业生产能力低下,但更大的困难是缺乏相关人才和专业信息,手头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 我以为把核反应堆装在普通潜水艇上的是核潜艇,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如何从海外浩瀚的新闻杂志中寻找秘密极高的核潜艇相关资料,用大海捞针的方法制作了美国核潜艇的整体布局?
4 .用玩具研究核潜艇
拼写的核潜艇设计图谁都不可信。 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 大家拿到宝藏后,拆开分了好几次。 最终,和我们推送的设计图几乎一致,大家都很高兴。
那时没有电脑,所有的数据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我们分两组计算相同的数据,如果两组计算的数据相同就没问题了,不同的话再来一次直到数据相同。
5、用秤称的核潜艇
潜水艇的重心和重量直接关系到其不沉性,所以要求特别严格。 我们没有高科技手段的控制,就想到了“土的方法”。 我在船台入口放了秤。 放在船台里的东西什么都叫多了,必须记录下来。 同样,施工中取出船台的,也要统称……
几年来每天,我的同事都把它叫做“细节”。
6、极限深潜创历史
1988年初,404艇极限深度下潜成功后,62岁的黄旭华兴奋地飞翔……他也成为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潜水实验的第一人。
核潜艇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张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必须承受一吨以上海水的压力。
此前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深潜时“全灭”的事故中,有人给家人写了遗书,现场气氛悲壮,大家唱起了那首《血染风采》。
我自己决定跟随潜水艇深潜:我是总师,对潜水艇负责,对艇上的170位同志负责……实验成功后,我写了几首诗:花甲痴翁,智探龙宫。 波涛汹涌,喜悦就在其中。
7、30年的埋苗奋斗
从1958年到1986年,我没有回海丰老家看望过父母。
30年来,与父母的联系只有一个海军信箱。 父亲去世了,我也没回家……他只知道我在北京工作,不知道我在哪个单位干什么。
到1987年,上海的一家杂志发表了关于我的报道,我把杂志发给了妈妈。 之后,听妹妹说,妈妈看了好几次,脸上满是泪水,她特别把家里的后代叫来一个,说:“三哥的事件,大家都要理解。” ”
8、无悔的人生
我很爱妻子,爱女儿,爱父母。 但是,我热爱国家,热爱事业,热爱核潜艇,在核潜艇这个事业上,我可以牺牲一切!
问问大海,是什么用身体来原谅国家的? 蓝线即使变成白发,依然是铁马冰川。 一生饱含无限的爱,无声地歌唱。
标题:“中国核潜艇之父揭秘造首艘核潜艇:用美国玩具研究”
地址:http://www.5e8e.com/zhmyxw/2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