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6字,读完约3分钟

从小就听说过“母子心”这个词,很多人认为它是用来表达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关系的。

其实,这句话没错。 趁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接受妈妈的心情,和妈妈在一起很伤心。

那么,“母子心”一词的科学根据是什么呢? 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今天,带大家详细调查一下吧。

“母子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受精卵着床子宫,形成胚芽后,一部分细胞分化成心管,也就是最原始的心脏,这个心脏开始模糊地最初的心跳,小生命就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

正常胎心率为120~160次/分,孕妇心率高于普通女性,但在70~90次的范围内基数相差如此之多,似乎与“母子心”一词没有太大联系。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母子的心率有可能同步,英国abedeen大学的研究表明,母亲以特定的节段率呼吸时,母胎的心率会大幅同步。

研究人员邀请了6名34~40孕周的健康孕妇进行该实验,通过母亲的胎心电监护仪注意心电图情况,要求母亲以不同的频率呼吸。 结果表明,在母亲1分钟呼吸20次的频率方面,母亲的心率吻合率远远高于其他情况。 但是,如果胎儿状态不好,这种同步性就会下降。

““母子连心”有科学依据 血浓于水羁绊是这样形成”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母子最早的“连心”是因为母亲总是把未出生的健康放在心上。

孩子出生后,母子如何“心连心”呢?

如果出生前、母子一体、心跳相互影响都能找到生物学依据,那么孩子出生后“母子连心”的现象该如何解释?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月大的婴儿可以与母亲同步心跳。 研究人员让40对母子面对面,在各自的心脏部位配置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

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孔和愉快的笑声的出现,母亲和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

“母子心”由谁主导?

这个“步调一致”的过程,是母亲调谐婴儿,还是婴儿调谐母亲?

美国heartmath机构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母亲是母子密切联系的重要因素。 他们分别监测了母亲和婴儿的脑电波,结果发现只有母亲把观察力放在婴儿身上时,她的脑电波才与婴儿的心跳一致。

也就是说,母亲只有集中注意力在观察力上,才能感受到孩子的心跳。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一定相反成立,毕竟,为了感受母亲的心跳而要求婴儿具有集中观察力并不太容易。

“母子心”与微小嵌合细胞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女性大脑中经常发现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型嵌合细胞,这证明了胎儿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最大的可能性是胎儿细胞在母亲怀孕期间出生,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 这个发现不能完全解释“连心”的原理,但足以证明母子之间的相互关联,身体有“基础”。

“母子心”与社会交往同步性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具有自发的协调效应。 例如,美国电视知名主持人莱辛在面对不同的回答者时,可以根据对方的不同调整说话声音,通过“同步”氛围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人有意识地改变各种外在行为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关键,心理学被称为“社会交流同步性”。 另外,在共同的环境下建立的长时间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母子心”的情况,也是夫妻相似、朋友知道的、某种程度上无意识的模仿表现。

““母子连心”有科学依据 血浓于水羁绊是这样形成”

所以,母子连心不仅是表达母爱的说法,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上也是备受关注的现象。

无论是孩子们小时候还是大人现在,母亲和他们的连接都没有被中断过。

资料来源:科学普及中国

原标题:《母子心》是有科学根据的! 血浓于水的羁绊就是这样形成的

要是觉得好就好了!

标题:““母子连心”有科学依据 血浓于水羁绊是这样形成”

地址:http://www.5e8e.com/zhmyxw/29838.html